RS在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河道演变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遥感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皖江河道地质背景及演变因素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遥感技术及图象处理 | 第19-29页 | 
| ·遥感信息技术及数据选择 | 第19-20页 | 
| ·图象融合处理 | 第20-21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1-29页 | 
| 第四章 河道演变的宏观地貌分析 | 第29-36页 | 
| ·河流地貌的遥感解译 | 第29-31页 | 
| ·灰阶分布统计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 ·地物波谱谱面分析 | 第30-31页 | 
| ·河床地貌的解译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阶地 | 第31-33页 | 
| ·河漫滩 | 第33页 | 
| ·沙洲 | 第33-34页 | 
| ·河床地貌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 第34-36页 | 
| ·阶地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 第34页 | 
| ·漫滩、矶头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江心洲对河道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河道演变的断裂构造分析 | 第36-45页 | 
| ·断裂构造的影像机理及信息提取 | 第36-37页 | 
| ·断裂构造的判读标志 | 第37-38页 | 
| ·几何学标志 | 第37页 | 
| ·运动学标志 | 第37-38页 | 
| ·动力学标志 | 第38页 | 
| ·断裂性质的判读标志 | 第38页 | 
| ·安徽南部断裂构造解译 | 第38-41页 | 
| ·无为-芜湖断裂 | 第39-40页 | 
| ·安庆断裂 | 第40页 | 
| ·枞阳杨桥镇断裂 | 第40页 | 
| ·铜山断裂,与新丰-灌口北断裂 | 第40-41页 | 
| ·各组断裂构造特点及对长江河道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北西向断裂及对长江的影响 | 第41页 | 
| ·北东向断裂及对长江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南北向断裂及对长江的影响 | 第42页 | 
| ·东西向断裂及对长江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应注意的问题与结论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河道演变的河流微观分析 | 第45-49页 | 
| ·水中悬浮物的平面分布 | 第45-47页 | 
| ·悬浮泥沙的定量方法简介 | 第47页 | 
| ·悬浮物的特征识别 | 第47-48页 | 
| ·悬浮物的作用分析 | 第48-49页 | 
| 第七章 皖江河道演变 | 第49-58页 | 
| ·多源图象较准与岸线图制作 | 第49-50页 | 
| ·河道演变特点 | 第50-55页 | 
| ·长江河道平面形态特征 | 第50-51页 | 
| ·河道演变特征 | 第51-55页 | 
| ·影响河道变迁的其它因素 | 第55-56页 | 
| ·其它自然因素 | 第55页 | 
| ·人为因素 | 第55-56页 | 
| ·河道演变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56-5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遥感技术上的相关结论 | 第58页 | 
| ·河道演变上的结论 | 第58-59页 | 
| ·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