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论文--刀具论文--各种材料刀具论文

金刚石热稳定性及其刀具受热损伤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绪论第13-35页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碳的相图第14-15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第15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周围介质的关系第15-16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强度的关系第16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粒度的关系第16-17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磁性的关系第17页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触媒、杂质、颜色及个别元素的关系第17-19页
     ·单晶金刚石受热后表面形貌的变化第19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6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第20-22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周围介质的关系第22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粘结剂的关系第22-24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与其原始粒度的关系第24页
     ·提高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方法第24-25页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热损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6页
   ·PCD复合片工具制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0页
     ·PCD工具的焊接方法第27-29页
     ·焊接接头结构的设计第29页
     ·焊接钎料、钎剂的研究第29-30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0-35页
2 单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5-49页
   ·引言第35页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第35-36页
   ·金刚石热稳定性表征温度的确定第36-39页
     ·样品及性能指标的量化第36-38页
     ·金刚石单晶的热分析第38-39页
     ·热稳定性表征温度的分析第39页
   ·金刚石热稳定性的灰色关联分析第39-42页
     ·数据归一化第39-40页
     ·关联系数的计算第40页
     ·关联度的计算第40-41页
     ·热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第41-42页
   ·热稳定性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原始数据累加生成第42-43页
     ·灰色预测方程的建立第43-44页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第44-45页
     ·数据累减还原与预测实例第45-46页
     ·灰色模型及精度检验的分析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49页
3 高频感应加热的模糊控制及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第49-63页
   ·引言第49页
   ·感应加热原理及特点第49-52页
     ·工件感应加热原理及热量的来源第49-50页
     ·涡流在工件中的分布特性第50-51页
     ·涡流在工件中的分布与集肤深度第51-52页
   ·红外测温原理第52-54页
     ·基尔霍夫定律第52-53页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第53-54页
     ·红外测温仪的基本构成第54页
   ·系统结构总体设计第54-55页
   ·高频感应加热模糊控制系统第55-58页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控制原理第55-57页
     ·单片机控制系统第57-58页
   ·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第58-60页
     ·同步问题第60页
     ·同步的调试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3页
4 PCD复合片高频感应钎焊工艺的研究第63-71页
   ·引言第63页
   ·可减少焊接缺陷和残余应力的接头设计第63-65页
   ·PCD复合片高频感应钎焊的试验第65页
     ·试验方法第65页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65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5-68页
     ·钎料对钎焊金属的润湿能力第65-66页
     ·钎焊温度对钎焊接头强度的影响第66-67页
     ·恒温保持时间对钎焊接头强度的影响第67页
     ·钎焊金属表面粗糙度对接头强度的影响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1页
5 PCD复合片热损伤机理的研究第71-85页
   ·引言第71页
   ·试验方法、材料及设备第71页
   ·PCD层的结构特征第71-72页
   ·PCD的热分析第72-74页
   ·PCD的SEM和XRD分析第74-81页
   ·感应加热的特殊性第81-82页
   ·PCD热损伤的形式和机理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PCD复合片表面热损伤层的研究第85-97页
   ·引言第85页
   ·试验方法、材料及设备第85-86页
   ·加热前POD层的SEM观察第86-87页
   ·PCD热损伤形貌和损伤深度的分析第87-91页
   ·POD热损伤层深度的曲线分析第91-92页
   ·PCD刀具表面的粘连第92-95页
     ·PCD刀具的制作第92页
     ·PCD刀具的几何参数第92页
     ·PCD刀具的切削试验第92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7 PCD复合片刀具最小刃磨余量的研究第97-105页
   ·引言第97页
   ·试验方法、材料及设备第97页
   ·切割后的PCD表面形貌观察第97-99页
   ·两种切割方式的损伤深度第99-101页
   ·两种切割方式的损伤特点第101页
   ·感应加热的损伤深度第101-102页
   ·最小加工余量的确定第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8 PCD复合片热稳定性的研究第105-122页
   ·引言第105页
   ·试验方法、材料及设备第105-106页
   ·三种PCD复合片表面的结构特征第106-108页
   ·聚晶金刚石的热分析第108-110页
   ·热损伤程度的SEM观察第110-114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表征温度的确定第114页
   ·单晶金刚石和聚晶金刚石表征温度的对比分析第114-116页
   ·聚晶金刚石热稳定性的灰色关联分析第116-118页
     ·数据归一化第116-117页
     ·关联系数的计算第117页
     ·关联度的计算第117页
     ·影响因素的分析第117-118页
   ·聚晶金刚石的石墨化第118-120页
     ·单晶金刚石的石墨化第118页
     ·聚晶金刚石在氩气中的热分析第118-119页
     ·聚晶金刚石在氫气中受热后的XRD分析第119-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9 总结与展望第122-125页
   ·总结第122-124页
   ·展望第124-125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后日本主银行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下一篇:大鼠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和脑底动脉壁神经纤维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年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