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常规育种 | 第12-13页 |
1.1.2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3-14页 |
1.2 SP超强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内含子对转化外源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17-19页 |
1.4.1 转基因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2 启动子的选择 | 第18页 |
1.4.3 检测基因的选择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1.2 菌株质粒 | 第19页 |
2.1.3 细菌培养基 | 第19-20页 |
2.1.4 植物激素和植物培养基 | 第20页 |
2.1.4.1 植物激素 | 第20页 |
2.1.4.2 植物培养基 | 第20页 |
2.1.5 试剂 | 第20-22页 |
2.1.5.1 抗生素 | 第20页 |
2.1.5.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液 | 第20-21页 |
2.1.5.3 质粒提取液 | 第21页 |
2.1.5.4 电泳缓冲液配制 | 第21页 |
2.1.5.5 GUS检测缓冲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2.1.6 酶与生化试剂 | 第22页 |
2.1.7 PCR引物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2页 |
2.2.1 碱法提取少量质粒DNA | 第22-23页 |
2.2.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页 |
2.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3-28页 |
2.2.3.1 中间载体pUCGI的构建 | 第23-24页 |
2.2.3.2 植物表达载体pBI2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3.3 中间载体pUCG的构建 | 第25-26页 |
2.2.3.4 植物表达载体pBISN2的构建 | 第26页 |
2.2.3.5 重组子的筛选及鉴定 | 第26-28页 |
2.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8页 |
2.2.4.1 一步法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2.2.4.2 转化 | 第28页 |
2.2.5 根癌农杆菌EH105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28页 |
2.2.5.1 制备根癌农杆菌EH105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2.2.5.2 转化 | 第28页 |
2.2.6 杨树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2.2.7 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 | 第29页 |
2.2.8 转基因杨树的PCR检测 | 第29页 |
2.2.9 GUS基因瞬时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29-30页 |
2.2.10 荧光光度计定量分析转化植株GUS基因稳定表达活性 | 第30-32页 |
2.2.10.1 新鲜的植物组织GUS蛋白的提取 | 第30页 |
2.2.10.2 GUS蛋白提取液蛋白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2.10.3 GUS酶活反应 | 第30-31页 |
2.2.10.4 荧光测定 | 第31页 |
2.2.10.5 酶活力的计算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3.1 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32-39页 |
3.1.1 中间载体pUCGI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3.1.1.1 中间载体pUCGI的构建 | 第32-33页 |
3.1.1.2 中间载体pUCGI的酶切鉴定 | 第33页 |
3.1.2 表达载体pBI2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33-35页 |
3.1.2.1 表达载体pBI2的构建 | 第33页 |
3.1.2.2 表达载体pBI2的酶切鉴定 | 第33-35页 |
3.1.3 中间载体pUCG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35-36页 |
3.1.3.1 中间载体pUCG的构建 | 第35-36页 |
3.1.3.2 中间载体pUCG的酶切鉴定 | 第36页 |
3.1.4 表达载体pBISN2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36-38页 |
3.1.4.1 表达载体pBISN2的构建 | 第36页 |
3.1.4.2 表达载体pBISN2的酶切鉴定 | 第36-38页 |
3.1.5 表达载体的PCR鉴定 | 第38-39页 |
3.2 BT-18号三倍体毛白杨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9-42页 |
3.2.1 组培苗的获得 | 第39-40页 |
3.2.1.1 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页 |
3.2.1.2 褐化问题的解决 | 第39-40页 |
3.2.1.3 玻璃化问题的解决 | 第40页 |
3.2.2 叶片培养诱导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40-41页 |
3.2.3 组培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41-42页 |
3.3 BT-18号三倍体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2-45页 |
3.3.1 选择压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2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植株 | 第44-45页 |
3.4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5-46页 |
3.5 转基因植株的GUS分析 | 第46-54页 |
3.5.1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47-48页 |
3.5.2 GUS基因的稳定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48-50页 |
3.5.3 GUS基因的稳定表达的荧光定量检测 | 第50-54页 |
3.5.3.1 各组织荧光定量检测 | 第50-52页 |
3.5.3.2 GUS活性随组织生长龄的变化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60页 |
4.1 载体构建应注意问题的总结 | 第54-55页 |
4.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及污染的消除 | 第55页 |
4.3 SP启动子的下一步应用设想 | 第55-57页 |
4.4 关于内含子及基因沉默问题的一点探讨 | 第57-59页 |
4.5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