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生态意识的觉醒 | 第9页 |
·对城市设计的注重 | 第9-10页 |
·走向生态学的城市设计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 | 第12页 |
·国内 | 第12-14页 |
2 总体城市设计与自然山水 | 第14-24页 |
·总体城市设计 | 第14-17页 |
·城市设计的含义 | 第14-15页 |
·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 第15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 第15-17页 |
·自然山水 | 第17-22页 |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自然生态要素 | 第17-18页 |
·自然山水的概念与含义 | 第18-19页 |
·山、水、城的格局关系 | 第19-20页 |
·自然山水与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及特征 | 第20-21页 |
·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 | 第21-22页 |
·总体城市设计与自然山水的结合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37页 |
·生态学与生态美学 | 第24-29页 |
·生态学 | 第24-25页 |
·生态美学 | 第25-29页 |
·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建构理念 | 第30-35页 |
·现代“山水城市”构想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4 总体城市设计结合自然山水的策略 | 第37-58页 |
·结合自然山水的目标 | 第37-39页 |
·生态目标 | 第37页 |
·景观目标 | 第37-38页 |
·文化目标 | 第38-39页 |
·结合自然山水的原则 | 第39-45页 |
·生态完整原则 | 第39-40页 |
·自然主导原则 | 第40-42页 |
·和谐共生原则 | 第42-45页 |
·结合自然山水的对策 | 第45-56页 |
·在区域大环境下创建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 | 第45-46页 |
·建立亲近宜人的绿色开放空间构架 | 第46-49页 |
·提高城市景观的空间品质 | 第49-53页 |
·糅合地域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 | 第53-55页 |
·营造城市“山水”美学意境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5 安康自然山水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 第58-75页 |
·安康概况 | 第58页 |
·安康自然山水条件分析 | 第58-61页 |
·地形地貌 | 第58-60页 |
·自然山水 | 第60-61页 |
·自然山水与安康生态 | 第61-63页 |
·地质的不稳定性 | 第61-62页 |
·气候温暖湿润、南北过渡 | 第62页 |
·土壤的稀缺性 | 第62页 |
·物种的多样性 | 第62-63页 |
·自然山水与安康城市布局结构 | 第63-67页 |
·安康城市布局形态演变历程 | 第63-65页 |
·城市布局形态演变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 第65-67页 |
·自然山水与安康城市空间形态 | 第67-69页 |
·街道特征 | 第67页 |
·建筑形态特色 | 第67-68页 |
·空间视觉特征 | 第68-69页 |
·自然山水与安康现状景观 | 第69-73页 |
·自然生态景观 | 第69-71页 |
·城市人工景观 | 第71-72页 |
·历史人文景观 | 第72-7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3-74页 |
·城市建设忽视自然山水 | 第73页 |
·城区绿地缺乏 | 第73页 |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 | 第73-74页 |
·城市形态功能低下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6 安康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总体景观构架的生成 | 第75-89页 |
·城市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 第75页 |
·总体规划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 第75-77页 |
·城市性质 | 第76页 |
·城市功能结构 | 第76-77页 |
·目标的确立 | 第77-78页 |
·尊重保护自然山水 | 第77页 |
·以自然山水为主导,整合城市空间形态 | 第77页 |
·建立区域与城市的完整景观生态格局 | 第77-78页 |
·形成“山、林、城、田、水”共生的生态格局模式与景观特色 | 第78页 |
·充分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创建安康独特的山水园林特色 | 第78页 |
·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建构 | 第78-82页 |
·确定城市外围生态绿化保育圈 | 第79页 |
·建立城市的边缘绿色环 | 第79-80页 |
·完善城区绿地系统 | 第80-82页 |
·总体景观空间构架的生成 | 第82-87页 |
·景观节点 | 第82-83页 |
·景观轴 | 第83-84页 |
·景观分区 | 第84-85页 |
·高度体系 | 第85页 |
·视觉对应体系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7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图录 | 第93-95页 |
表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