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第一章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一、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 西南民族地区的界定 | 第14页 |
(二)、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三)、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 | 第15-17页 |
二、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一)、 西南民族地区是不发达地区 | 第17-19页 |
(二)、 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19-22页 |
(三)、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 | 第22-26页 |
第二章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26-47页 |
一、 自然基础 | 第26-30页 |
(一)、 自然条件 | 第26页 |
(二)、 自然资源 | 第26-30页 |
(三)、 旅游资源 | 第30页 |
二、 经济资源 | 第30-38页 |
(一)、 劳动力资源 | 第31-34页 |
(二)、 资本状况 | 第34-37页 |
(三)、 总体评价 | 第37-38页 |
三、 社会资源 | 第38-39页 |
四、 区域市场发育 | 第39-42页 |
(一)、 区域市场规模 | 第39-40页 |
(二)、 市场需求结构 | 第40页 |
(三)、 市场主体成熟度 | 第40-42页 |
五、 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43页 |
六、 对外开放条件 | 第43-44页 |
七、 思想观念和宗教文化 | 第44-45页 |
八、 民族地区经济政策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47-67页 |
一、 经济发展的总量分析 | 第47-58页 |
(一)、 经济总量规模和平均水平 | 第47-49页 |
(二)、 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 | 第49-50页 |
(三)、 产业结构 | 第50-53页 |
(四)、 二元经济结构 | 第53-55页 |
(五)、 生产力布局 | 第55-56页 |
(六)、 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 第56-57页 |
(七)、 技术水平 | 第57页 |
(八)、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 第57-58页 |
二、 经济发展的个量分析 | 第58-67页 |
(一)、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59-60页 |
(二)、 西南各民族自治县(市)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 第60-64页 |
(三)、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民族自治县(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 第64-67页 |
第四章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研究 | 第67-85页 |
一、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第67-71页 |
(一)、 经济资源的总体丰度低 | 第67-68页 |
(二)、 社会资源不足 | 第68-69页 |
(三)、 市场发育落后、经济体制转变缓慢 | 第69-70页 |
(四)、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第70页 |
(五)、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70-71页 |
(六)、 思想观念和民族文化的制约 | 第71页 |
二、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71-74页 |
(一)、 选择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 第71页 |
(二)、 重视对自身发展优势的开发 | 第71-72页 |
(三)、 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 | 第72页 |
(四)、 重视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 第72页 |
(五)、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72页 |
(六)、 重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72-73页 |
(七)、 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73页 |
(八)、 重视扶贫工作 | 第73页 |
(九)、 其它值得重视的问题 | 第73-74页 |
三、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选择 | 第74-85页 |
(一)、 积极开展和区外非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 第74-75页 |
(二)、 加快优势自然资源的开发 | 第75-76页 |
(三)、 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 | 第76-77页 |
(四)、 增强资本形成能力,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77-79页 |
(五)、 建立和完善西南民族地区的市场 | 第79-80页 |
(六)、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80页 |
(七)、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 | 第80-83页 |
(八)、 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扶持和发展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