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闽南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

内容提要第1-3页
英文文摘第3-7页
序言第7-8页
第一章 闽南地区的降雨第8-31页
 1. 闽南地区的降雨量第8-12页
  1.1 闽南地区降雨量的年内分布特征第8-9页
  1.2 闽南地区降雨量的年际分布特征第9页
  1.3 闽南地区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第9-12页
 2. 闽南地区的降雨强度第12-14页
 3. 闽南地区天然降雨雨滴特征第14-31页
  3.1 雨滴大小的测定第14-15页
  3.2 雨滴大小及其分布第15-24页
  3.3 雨滴的中数直径第24-26页
  3.4 雨滴的终点速度第26页
  3.5 降雨动能第26-29页
  3.6 闽南地区降雨动能的雨量算法第29-31页
第二章 闽南地区的降雨与土壤侵蚀第31-59页
 1. 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第31-43页
  1.1 闽南地区侵蚀性降雨标准第31-35页
  1.2 月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第35-36页
  1.3 土壤侵蚀与次降雨量的关系第36-42页
  1.4 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关系第42-43页
 2. 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量第43-53页
  2.1 闽南地区的分级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第44-50页
  2.2 顺坡抛荒区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第50-51页
  2.3 顺坡植草区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第51-52页
  2.4 工程措施区土壤侵蚀与降雨强度第52-53页
 3. 降雨动能与土壤侵蚀量第53-54页
  3.1 顺坡抛荒区降雨动能与土壤侵蚀量第53页
  3.2 顺坡植草区降雨动能与土壤侵蚀量第53页
  3.3 其它生物工程措施区降雨动能与土壤侵蚀量第53-54页
 4. 降雨复合参数EI_n与土壤侵蚀量第54-59页
  4.1 顺坡抛荒区EI_n参数与土壤侵蚀第54-55页
  4.2 顺坡植草区EI_n参数与土壤侵蚀第55页
  4.3 其它生物工程措施区EI_n参数与土壤侵蚀量第55-59页
第三章 闽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第59-73页
 1. 威斯奇迈尔的研究工作第59-60页
 2. 其它研究者的成果第60页
 3. 闽南降雨侵蚀力R最佳计算组合的确定第60-62页
 4. 闽南地区降雨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法第62页
 5. 闽南地区的R值及其分布第62-73页
  5.1 闽南地区R值的年内分布第62-66页
  5.2 闽南地区R值的年际分布第66-68页
  5.3 闽南降雨侵蚀力R值的空间分布第68-69页
  5.4 闽南地区R值的次分布特征第69-73页
第四章 闽南地区的坡度与土壤侵蚀第73-94页
 1. 研究方法第73-78页
  1.1 地理信息系统第73-75页
  1.2 空间分析理论简介第75-76页
  1.3 空间分析的工作流程第76-78页
 2. 闽南地区坡度分布状况第78-79页
 3. 闽南地区土壤侵蚀现状第79-94页
  3.1 土壤侵蚀概况第79页
  3.2 土壤侵蚀类型第79-81页
  3.3 土壤侵蚀的坡度分布状况第81-84页
  3.4 坡度的土壤侵蚀分析第84-94页
第五章 土壤侵蚀与退化第94-107页
 1. 土壤侵蚀与土壤剖面构型的损毁第94-95页
 2. 侵蚀与土壤质地的关系第95-98页
 3. 侵蚀与土壤渗透性能的关系第98-103页
 4. 土壤侵蚀与土壤化学性质的退化第103-107页
第六章 闽南地区的土壤流失预报第107-133页
 1. 土壤流失预报研究进展第107-109页
 2.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预报法第109-114页
  2.1 顺坡抛荒区第109-112页
  2.2 工程生物措施区的土壤流失预报第112-114页
  2.3 方程的应用第114页
  2.4 讨论第114页
 3. 数量化理论简介第114-117页
  3.1 数量化理论Ⅰ简介第115-116页
  3.2 数量化理论Ⅱ简介第116-117页
 4. 样区的建立与信息的提取第117-120页
  4.1 项目的选取第117页
  4.2 类目的划分第117-120页
 5. 建模因子的选择第120-127页
  5.1 因子筛选的方法第120-123页
  5.2 建模因子的筛选第123-127页
 6.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第127-129页
 7.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应用第129-133页
  7.1 总体情况第129-130页
  7.2 地区分布第130页
  7.3 各地类流失情况第130-131页
  7.4 各坡度级别流失情况第131-132页
  7.5 精度检验第132-133页
第七章 闽南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第133-166页
 1. 闽南坡地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第133-139页
  1.1 水平梯田第133-136页
  1.2 山边沟第136-139页
 2. 闽南坡地果园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第139-153页
  2.1 应用于闽南侵蚀坡地上的几种绿肥牧草第139-141页
  2.2 几种水土保持绿肥牧草在闽南侵蚀劣地果园上的适应性第141-149页
  2.3 几种水土保持绿肥牧草在闽南侵蚀劣地上的腐殖化特征第149-153页
 3. 闽南侵蚀劣地果园套种绿肥牧草的生态效益第153-166页
  3.1 果园种植绿肥牧草的气象效应第153-158页
  3.2 果园种植绿肥牧草对伏季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158-163页
  3.3 果园种植绿肥牧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1页
中文摘要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