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CONTENTS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2页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汞形态分析方法综述 | 第22-29页 |
·引言 | 第22页 |
·汞形态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2-25页 |
·酸/碱溶剂萃取 | 第22-23页 |
·微波辅助萃取(MAE) | 第23页 |
·固相萃取(SPE) | 第23页 |
·固相微萃取(SPME) | 第23-24页 |
·单滴微萃取(SDME) | 第24页 |
·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 | 第24-25页 |
·其它方法 | 第25页 |
·汞形态分析中的分离检测技术 | 第25-28页 |
·液相色谱-光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6-27页 |
·气相色谱-光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7页 |
·毛细管电泳-光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7-28页 |
·展望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分散液液微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联用分析痕量汞的形态 | 第29-42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试剂 | 第29-30页 |
·仪器 | 第30-31页 |
·水样采集 | 第31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萃取剂种类选择 | 第32-33页 |
·分散剂种类选择 | 第33页 |
·萃取剂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分散剂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pH的影响 | 第35-36页 |
·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6页 |
·萃取时间与离心时间的影响 | 第36页 |
·螯合剂双硫腙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7-38页 |
·方法富集倍数、检测限和精密度 | 第38页 |
·方法应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分析 | 第38-40页 |
·与其它汞形态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分散液液微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冷蒸汽原子吸收光谱检测联用分析痕量有机汞的形态 | 第42-59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7页 |
·试剂 | 第43-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SCF固相萃取柱制备 | 第45-46页 |
·水样采集 | 第46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46页 |
·实验方法步骤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DLLME条件优化 | 第47-53页 |
·柱后SCF-SPE条件优化 | 第53-54页 |
·有机汞氧化条件优化 | 第54页 |
·DLLME-HPLC-CVAAS方法评价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离子液体修饰玻璃珠负载硅胶材料的制备及对有机汞化合物的吸附 | 第59-64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试剂 | 第59-60页 |
·仪器 | 第60页 |
·离子液体修饰的玻璃珠负载硅胶的制备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材料的FT—IR分析 | 第61-62页 |
·分配系数测定 | 第62页 |
·饱和吸附量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固相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联用分析痕量有机汞的形态 | 第64-78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试剂 | 第65-66页 |
·仪器 | 第66页 |
·固相萃取柱制备 | 第66-67页 |
·水样采集 | 第67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步骤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pH值对SPE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螯合剂双硫腙量对SPE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样品溶液体积对SPE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流速对SPE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71页 |
·洗脱剂浓度及种类选择 | 第71-72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72-73页 |
·材料的重复利用 | 第73页 |
·方法评价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