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导论 | 第11-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和方法 | 第15-18页 |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传统孝道与和谐家庭的内涵 | 第18-30页 |
|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 第18-26页 |
| (一) 传统孝道的内涵 | 第18-20页 |
| (二)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 (三) 传统孝道的历史演变 | 第21-24页 |
| (四) 传统孝道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 第24-26页 |
| 二、和谐家庭及其伦理意涵 | 第26-30页 |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 (二) 家庭和谐的伦理原则 | 第27-28页 |
| (三) 家庭和谐建设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家庭的变迁及当代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 一、我国家庭的变迁及其特征 | 第30-31页 |
| (一) 我国家庭的变迁 | 第30页 |
| (二) 我国家庭变迁的特征 | 第30-31页 |
| 二、当代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一) 角色感情的互动不足 | 第31-32页 |
| (二) 权利义务的互益不足 | 第32页 |
| (三) 孝道实践模式的认识不足 | 第32页 |
| (四) 感亲、养亲及敬亲的观念淡薄 | 第32-33页 |
| (五) 立德、立言的意识淡化 | 第33页 |
| (六) 家庭教育观念的弱化 | 第33-34页 |
| 三、影响当代家庭和谐的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 (一) 历史批判和价值冲击使得我国传统孝道失范 | 第34页 |
| (二) 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 第34页 |
| (三) 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 第34-35页 |
| (四) 转型时期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传统孝道现代转换的必要性以及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价值 | 第36-43页 |
| 一、传统孝道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 第36-40页 |
| (一) 家庭结构演变的要求 | 第36页 |
| (二) 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需要 | 第36-38页 |
| (三) 传统孝道克服自身缺陷的需要 | 第38-39页 |
| (四) 重建孝道是解决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精神迷失的需要 | 第39页 |
| (五) 重建孝道是矫正现实生活中扭曲的亲子关系的需要 | 第39-40页 |
| 二、传统孝道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价值 | 第40-43页 |
| (一) 传统孝道有利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 第40-41页 |
| (二) 传统孝道有利于实现代际和谐 | 第41页 |
| (三) 传统孝道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氛围 | 第41-42页 |
| (四) 传统孝道有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个体道德修养 | 第42页 |
| (五) 传统孝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 第42-43页 |
| (六) 传统孝道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 第43页 |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家庭与传统孝道现代转换的原则和实现方式 | 第43-50页 |
| 一、合理运用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 (一) 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44页 |
| (二) 坚持综合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三) 坚持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四) 坚持思想指导与实践多样化想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二、合理运用传统孝道的策略分析 | 第44-46页 |
| (一) 加强舆论监督,强化环境建设 | 第44-45页 |
| (二) 创新教育方法,提倡学校教育 | 第45页 |
| (三) 提倡换位思考,重视家庭教育 | 第45-46页 |
| 三、合理运用传统孝道的实现方式 | 第46-47页 |
| (一) 传统孝道地位的确立 | 第46页 |
| (二) 传统孝道观念的转变 | 第46页 |
| (三) 传统孝道行为模式的转变 | 第46-47页 |
| 四、传统孝道对构建和谐家庭的启示 | 第47-50页 |
| (一) 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是现代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 | 第47页 |
| (二) 尊亲敬亲是现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 | 第47-48页 |
| (三) 亲情关爱是现代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现 | 第48页 |
| (四) 重视家庭养老模式是现代家庭美德的重要要求 | 第48-49页 |
| (五)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现代家庭美德的重要保障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