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峪矿急倾斜中厚煤层锚杆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致谢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锚杆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 急倾斜锚杆支护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 | 第17-33页 |
| ·锚杆支护理论 | 第17-24页 |
| ·急倾斜煤层锚杆支护机理 | 第24-27页 |
| ·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 第24页 |
| ·锚索支护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分析 | 第25-26页 |
| ·锚网支护作用分析 | 第26-27页 |
| ·急倾斜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 第27-32页 |
| ·急倾斜煤层巷道支护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 ·急倾斜煤层巷道支护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 ·锚杆支护参数的技术要点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长沟峪矿煤岩探测及基础参数测定 | 第33-52页 |
| ·矿井采区概况 | 第33-35页 |
| ·采区位置及范围 | 第33页 |
| ·煤层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 ·水文地质和瓦斯情况 | 第35页 |
| ·现场岩层窥视仪测试 | 第35-42页 |
| ·岩层探测仪简介 | 第35-36页 |
| ·探测地点及测孔布置 | 第36-37页 |
| ·探测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 ·围岩力学参数测定 | 第42-51页 |
| ·概述 | 第42-43页 |
| ·煤岩样的采集 | 第43-44页 |
| ·岩石的力学参数试验概述 | 第44页 |
| ·实验室参数测试 | 第44-51页 |
| ·实验成果汇总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质力学分析 | 第52-67页 |
| ·向斜构造力学分析 | 第52-53页 |
| ·向斜构造轴部煤层及顶底板特点 | 第53-54页 |
| ·向斜构造轴部岩体应力状态的特点 | 第54-55页 |
| ·古构造应力的分布规律和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 第55-59页 |
| ·古构造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55-56页 |
| ·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形成 | 第56-58页 |
| ·长沟峪矿区地应力测量 | 第58-59页 |
| ·向斜轴部构造应力对采掘工程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向斜轴部煤岩体应力状态模拟分析 | 第60-64页 |
| ·概述 | 第60-61页 |
|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案 | 第61-62页 |
| ·垂直剖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水平切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页 |
| ·向斜轴部煤层应力状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长沟峪-230m 水平15 槽煤支护方案确定 | 第67-87页 |
| ·概述 | 第67页 |
|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67-69页 |
| ·锚杆类型和锚固形式的选择 | 第67-68页 |
| ·参数确定 | 第68-69页 |
| ·设计支护方案 | 第69-72页 |
| ·模拟分析 | 第72-83页 |
| ·FLAC 软件简介 | 第72-7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 ·应力分布云图分析 | 第75-77页 |
| ·应力变化分析 | 第77-80页 |
| ·位移分析 | 第80-82页 |
| ·模拟结果总结 | 第82-83页 |
| ·支护方案的确定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作者简历 | 第91-9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