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二矿井下热力状况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提出 | 第11-12页 |
| ·课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国内外矿井降温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矿井降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矿井降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井下风流温度及其他热力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 第17-30页 |
| ·矿井风流热力参数 | 第17-22页 |
| ·矿井风流热力参数观测 | 第22-24页 |
| ·矿井主要通风路线 | 第22页 |
| ·测点布置 | 第22-23页 |
| ·井下热力参数观测 | 第23-24页 |
| ·风流温度及其他热力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24-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3 矿井地温测定和井下热源分析 | 第30-43页 |
| ·围岩的原始温度测定 | 第30-31页 |
| ·巷道调热圈 | 第30页 |
| ·围岩的原始温度测定 | 第30-31页 |
| ·岩石的热物理性参数 | 第31-35页 |
| ·岩体中的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33-35页 |
| ·矿井热源类别分析 | 第35-42页 |
| ·地面空气温度 | 第35-36页 |
| ·空气的自压缩 | 第36-37页 |
| ·围岩散热 | 第37-39页 |
| ·机电设备的散热 | 第39-40页 |
| ·氧化放热 | 第40页 |
| ·热水散热 | 第40-41页 |
| ·运输中煤炭和矸石放热 | 第41-42页 |
| ·人员散热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金川二矿概况 | 第43-46页 |
| ·概述 | 第43-44页 |
| ·地质概况 | 第44页 |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44-45页 |
| ·通风系统 | 第45-46页 |
| 5. 矿内风流热力状态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 | 第46-60页 |
| ·矿内热力状态预测内容 | 第46页 |
| ·矿井风流热力状况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 ·测定步骤 | 第47页 |
| ·矿井风流热力状况预测方法 | 第47-56页 |
| ·井底车场风流热状况预测 | 第47-48页 |
| ·井巷风流热状况预测 | 第48-52页 |
| ·掘进工作面风流热状况预测 | 第52-54页 |
| ·回采工作面风流热状况预测 | 第54-56页 |
| 6 金川二矿850m 中段部分地点风温预测 | 第56页 |
| ·850m 中段热力参数测定 | 第56-57页 |
| ·井底车场风温预测 | 第57-58页 |
| ·掘进工作面风流热状况预测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7 矿井热害控制对策及降温建议 | 第60-67页 |
| ·热害的危害 | 第60页 |
| ·矿井热害控制对策 | 第60-63页 |
| ·通风降温 | 第61页 |
| ·隔热疏导 | 第61-62页 |
| ·个体防护 | 第62页 |
| ·选择合理的填充方法和填充材料 | 第62-63页 |
| ·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 第63-65页 |
| ·人工制冷水降温 | 第63-64页 |
| ·人工制冰降温 | 第64-65页 |
| ·压缩空气降温 | 第65页 |
| ·金川二矿热害治理建议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页 |
| (1) 地温资料的继续观测 | 第68页 |
| (2) 进一步探索适合镍矿现场的热力计算模型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