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7页 |
| 缩略词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1 麻花秦艽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麻花秦艽的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12页 |
|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检测 | 第12-13页 |
| ·麻花秦艽的栽培与组织培养 | 第13页 |
| ·秦艽基因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 2 种子休眠与破除休眠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3-15页 |
| ·内因 | 第13-14页 |
| ·外因 | 第14页 |
| ·种子休眠的机理 | 第14-15页 |
| ·种子休眠的破除 | 第15页 |
| 3 NO、GSH 与植物氧化损伤 | 第15-18页 |
| ·植物盐胁迫下抗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15-16页 |
| ·NO、GSH 与植物抗逆性关系 | 第16-18页 |
| ·NO 与植物抗逆性 | 第16-17页 |
| ·GSH 与植物抗逆性 | 第17-18页 |
| 4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18页 |
| 5 本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麻花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技术的研究 | 第19-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麻花秦艽种子透水性 | 第19-20页 |
| ·麻花秦艽种子抑制物质粗提物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 第20页 |
| ·种子粗提物制备 | 第20页 |
| ·粗提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 ·粗提物对白菜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粗提物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破除麻花秦艽种子休眠的方法 | 第20-21页 |
| ·抑制物清除 | 第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麻花秦艽种子的透水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 ·麻花秦艽种子粗提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 ·种子粗提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种子粗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页 |
| ·种子粗提物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页 |
| ·不同处理对麻花秦艽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5页 |
| ·赤霉素对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硫酸对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高锰酸钾对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双氧水对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青霉素对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处理最适宜浓度下麻花秦艽种子的发芽特性 | 第25-26页 |
| ·高锰酸钾和赤霉素处理后麻花秦艽种子内源抑制物的变化 | 第26-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影响麻花秦艽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 | 第27页 |
| ·破除麻花秦艽种子休眠的方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盐胁迫下麻花秦艽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第29-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种子发芽试验 | 第29页 |
| ·幼苗的培育 | 第29-30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0-31页 |
| ·种子萌发测定 | 第30页 |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0页 |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盐胁迫对麻花秦艽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盐胁迫对麻花秦艽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盐胁迫对麻花秦艽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盐胁迫对麻花秦艽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盐胁迫对麻花秦艽叶片总抗氧化能力影响 | 第34页 |
| ·盐胁迫下麻花秦艽叶片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 | 第34-36页 |
| 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外源 NO 与 GSH 对盐胁迫麻花秦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8-4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 ·不同浓度 SNP、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9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酶液的提取与测定 | 第39页 |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 ·不同浓度 SNP、GSH 对盐胁迫下麻花秦艽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不同浓度 NO 对盐胁迫下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浓度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麻花秦艽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2-47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叶片 PRO 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叶片 O2.-和 H2O2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叶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5页 |
| ·SNP 与 GSH 对盐胁迫下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不同生长年限的粗茎秦艽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49-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 ·活性成分的浸提 | 第50页 |
| ·不同溶剂提取物对 DPPH 自由基清楚作用 | 第50页 |
| ·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计算和清除能力(AE)的评价: | 第50页 |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粗茎秦艽不同部位清除 DPPH 能力比较 | 第52页 |
| ·粗茎秦艽各部分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52-53页 |
| ·粗茎秦艽各部分总酚含量的比较 | 第53-54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4-5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