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相关学术史的回顾 | 第8-10页 |
·本文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资料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基础 | 第13-18页 |
·中央苏区的创建 | 第13页 |
·苏区创建前教育概况 | 第13-15页 |
·中央苏区学校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8页 |
·创建阶段(1927.10-1931.11) | 第15-16页 |
·发展阶段(1931.11-1934.10)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内容 | 第18-25页 |
·制约中央苏区学校德育内容的原因 | 第18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内容 | 第18-25页 |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第19-20页 |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第20-21页 |
·共产主义劳动教育 | 第21-23页 |
·自律自治教育 | 第23页 |
·党的思想、革命路线以及时事形势教育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原则 | 第25-29页 |
·共性原则 | 第25-26页 |
·共产主义方向性与教育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5-26页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个性原则 | 第26-29页 |
·学校德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27页 |
·学校德育为战争服务的原则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途径 | 第29-34页 |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 第29-30页 |
·通过各门文化课的教育、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 第30-32页 |
·在教材中宣传德育思想 | 第30-31页 |
·密切结合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 第31-32页 |
·教师以身作则,以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 第32页 |
·通过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活动,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 第32-34页 |
第六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特点 | 第34-39页 |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教育 | 第34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突出了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功能 | 第34-35页 |
·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第35-36页 |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 第36-37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是在和各种错误观点,特别是“左”倾错误观点的斗争中不断前进的 | 第37-39页 |
第七章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的历史经验 | 第39-42页 |
·重视学校德育的实践性 | 第39页 |
·重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 | 第39-40页 |
·中央苏区时期,学校德育针对社会现实来进行 | 第39-40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层次和特点来进行 | 第40页 |
·重视学校德育的渗透性 | 第40-42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渗透性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 | 第40-41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渗透性体现在学校管理等方面 | 第41页 |
·中央苏区学校德育渗透性还体现在教师的素质上 | 第41-42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资料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