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的自主创新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8-9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0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11页 |
·主要思想 | 第11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高新区自主创新理论概述 | 第13-31页 |
·创新、技术创新及自主创新理论 | 第13-18页 |
·创新理论 | 第13-14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4-15页 |
·自主创新理论 | 第15-18页 |
·高新区理论概论 | 第18-22页 |
·高新区涵义 | 第18页 |
·高新区的功能 | 第18-19页 |
·高新区发展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高新区自主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高新区自主创新特征 | 第22-23页 |
·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 第23页 |
·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 第23页 |
·国内外高新区的自主创新经验 | 第23-31页 |
·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经验 | 第23-27页 |
·我国主要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27-31页 |
第三章 西安高新区的自主创新与发展之路 | 第31-39页 |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西安高新区主要创新—产业化模式 | 第32-33页 |
·大企业独立开发模式 | 第32页 |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模式 | 第32-33页 |
·企业孵化—虚拟制造—产业化模式 | 第33页 |
·技术开发—非标生产模式 | 第33页 |
·专业研发—转让—产业化模式 | 第33页 |
·国际合作研发—产业化模式 | 第33页 |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办研发中心模式 | 第33页 |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33-39页 |
·自主创新攻克“李约瑟难题” | 第33-35页 |
·体制创新营造吸引人才“磁石” | 第35页 |
·产业群落加速企业技术“溢出” | 第35-37页 |
·从率先带动到“圆桌”效应悄现 | 第37-38页 |
·抢抓历史机遇全球配置资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优势及劣势分析 | 第39-43页 |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的优势分析 | 第39-41页 |
·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 | 第39页 |
·创新主体多元化 | 第39-40页 |
·企业创业发展环境优良 | 第40页 |
·品牌与创新、创业文化初步形成 | 第40-41页 |
·自主创新空间广阔 | 第41页 |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41-43页 |
·整个社会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 | 第41-42页 |
·创新系统环境尚不完善 | 第42页 |
·产学研之间协同缺乏 | 第42页 |
·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对策 | 第43-52页 |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 | 第43-47页 |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 | 第43页 |
·健全法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 | 第43页 |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第43-44页 |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制 | 第44-45页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第45页 |
·鼓励发展科技创新中介组织 | 第45-46页 |
·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 第46页 |
·打造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的平台 | 第46-47页 |
·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 第47-52页 |
·西部地区高新产业布局现状 | 第47-48页 |
·借鉴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经验发展西部 | 第48-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