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

战后美国郊区化研究--试论其特征、动力机制与影响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3页
   ·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第2章 理论综述第14-24页
   ·相关概念第14-16页
   ·郊区化理论第16-21页
     ·田园城市理论第16-17页
     ·“芝加哥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第17-20页
     ·广亩城市理论第20页
     ·有机疏散理论第20-21页
   ·研究进展第21-24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21-23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3-24页
第3章 战后美国郊区化的特征第24-32页
   ·空间上低密度蔓延第24-26页
   ·管理上多头政府分治第26-27页
   ·功能上趋于综合完善第27-28页
   ·社会环境趋向稳定封闭第28-29页
   ·社会构成趋向单一第29-30页
   ·家庭组织结构转向多元化第30-32页
   ·小结第32页
第4章 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第32-44页
   ·技术力量的保证第33-34页
   ·产业调整的带动第34-36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第34-35页
     ·产业向郊区的集聚转移第35-36页
   ·政府政策的推动第36-39页
     ·推行“红线制度”第36页
     ·改善交通条件第36-37页
     ·实施住宅优惠第37-38页
     ·建设郊区电力第38-39页
   ·价值取向的促进第39-41页
     ·阶级划分主义第39页
     ·家庭主义第39-40页
     ·儿童中心主义第40页
     ·种族主义第40-41页
   ·房地产商的介入第41-42页
   ·英国田园城市的示范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影响第44-52页
   ·积极影响第44-47页
     ·郊区的繁荣稳定第44-46页
     ·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第46-47页
     ·战后住房压力得到缓解第47页
   ·消极影响第47-52页
     ·中心城市的衰落第48-49页
     ·郊区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第49-50页
     ·社会的隔离第50-52页
   ·小结第52页
第6章 案例研究第52-60页
   ·贝德福德镇第52-55页
   ·尔湾教育新城第55-58页
   ·莱维敦第58-60页
   ·小结第60页
第7章 反思与启示第60-68页
   ·对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反思第60-64页
     ·边缘城市主义的视角第61-62页
     ·新城市主义的视角第62页
     ·精明增长的视角第62-63页
     ·小结第63-64页
   ·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启示第64-68页
     ·中美两国的差异第64-65页
     ·我国对郊区化应有的态度第65-68页
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排列)第68-72页
后记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