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附表目录 | 第13-14页 |
| 附图目录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5-19页 |
| 一 立意起源与基本逻辑 | 第15-17页 |
| 二 立意目的 | 第17页 |
| 三 概念创新 | 第17-19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 一 经典依恋理论 | 第19-20页 |
| 二 依恋类型理论 | 第20-21页 |
| 三 成人依恋理论 | 第21-23页 |
| 四 依恋的测量 | 第23-25页 |
| 五 依恋的“终生”发展 | 第25-26页 |
| 六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6-27页 |
| 七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 第27-28页 |
| 八 影响社会支持起效的因素 | 第28-29页 |
| 九 社会支持的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十 社会支持的研究空白 | 第29-31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主体 | 第31-72页 |
| 一 实验架构 | 第31-33页 |
| 二 准备实验 | 第33-46页 |
| (一) 应激情境激活实验 | 第33-35页 |
| 1 自变量 | 第33页 |
| 2 因变量 | 第33页 |
| 3 实验被试 | 第33页 |
| 4 刺激呈现方式 | 第33页 |
| 5 数据采集——部分报告法 | 第33-34页 |
| 6 结果 | 第34-35页 |
| 7 结论 | 第35页 |
| (二) 质的研究“社会支持风格” | 第35-46页 |
| 1 选取被试 | 第35-36页 |
| 2 访谈——BEIs | 第36页 |
| 3 访谈提纲 | 第36-37页 |
| 4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 5 结果 | 第37-43页 |
| 6 讨论 | 第43-46页 |
| 三 实验设计 | 第46-48页 |
| 1 自变量 | 第46页 |
| 2 因变量 | 第46页 |
| 3 刺激呈现方式 | 第46页 |
| 4 主试助手培训流程 | 第46-48页 |
| 四 实验被试 | 第48-55页 |
| 1 被试筛选工具 | 第48页 |
| 2 筛选步骤 | 第48-49页 |
| 3 实验被试描述 | 第49-55页 |
| 五 实验步骤及现场照片 | 第55-57页 |
| 六 实验指导语 | 第57-59页 |
| 1 实验总体指导语 | 第57页 |
| 2 应激情境激活指导语 | 第57-58页 |
| 3 对主试双盲处理指导语 | 第58-59页 |
| 七 结果 | 第59-67页 |
| (一) 对社会支持风格的归类 | 第59-60页 |
| (二) 各依恋类型人群的偏好 | 第60-67页 |
| 1 S-安全型 | 第60-62页 |
| 2 F-恐惧型 | 第62-63页 |
| 3 P-专注型 | 第63-65页 |
| 4 D-忽视型 | 第65-67页 |
| 八 讨论 | 第67-71页 |
| (一) 结果讨论 | 第67-69页 |
| 1 各依恋类型人群对社会支持风格偏好的主要特征比较 | 第67页 |
| 2 人群对社会支持风格偏好稳定性的讨论 | 第67-68页 |
| 3 “陌生人”情境中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支持风格偏好的关系 | 第68-69页 |
| (二)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9-70页 |
| 1 方法创新——依恋的无意识激活与新的测量方法 | 第69页 |
| 2 概念创新——社会支持风格(Social Support Style,SSS) | 第69页 |
| 3 临床实务的新启示——依恋的终身发展 | 第69-70页 |
| 4 不足之处——生理指标佐证的缺乏 | 第70页 |
| (三) 实验伦理 | 第70-71页 |
| 九 结论 | 第71-72页 |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第五部分 附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