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嘉陵江地区的城市地理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嘉陵江流域城市地理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 第13页 |
四、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 | 第13页 |
(二) “城镇”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 | 第15-25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5-17页 |
一、地质地貌条件 | 第15-16页 |
二、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城镇发展 | 第17-25页 |
一、明清战乱与城镇的破坏与重建 | 第17-19页 |
二、商业繁荣背景下的城镇发展 | 第19-23页 |
三、交通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城镇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分布 | 第25-47页 |
第一节 州县分布 | 第25-40页 |
一、清以前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州县数量的变化 | 第25-27页 |
二、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州县置废考察 | 第27-36页 |
三、府州县城的空间距离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场镇分布 | 第40-44页 |
一、中心场镇 | 第40-42页 |
二、基层农村集市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外部形态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府、州、县城外部形态 | 第47-52页 |
第二节 重要场镇的外部形态 | 第52-56页 |
第四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的等级规模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府州县等级规模 | 第56-65页 |
一、行政等级 | 第56-57页 |
二、占地规模 | 第57-61页 |
三、人口规模 | 第61-65页 |
第二节 重要场镇的人口规模 | 第65-68页 |
第五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位的变化 | 第68-73页 |
第一节 州县地位变化——以阆中、南充为主的分析 | 第68-72页 |
第二节 重要场镇与州县地位的变化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城镇空间结构变化——以广元、阆中、南充、合川、重庆五大城市为例 | 第73-82页 |
第一节 以衙署、祠庙为主的传统社会物质文化景观 | 第73-75页 |
一、政治空间 | 第74页 |
二、文教空间 | 第74-75页 |
三、宗教信仰空间 | 第75页 |
第二节 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景观变化 | 第75-80页 |
一、移民空间 | 第75-76页 |
二、文教、宗教信仰以及娱乐空间的变化 | 第76-79页 |
三、近代工业景观初现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城建区的变化 | 第80-82页 |
一、异质社区 | 第80-81页 |
二、城外街区 | 第81-82页 |
余论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