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董事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11-24页 |
(一)董事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界定 | 第11-13页 |
1、董事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效果 | 第11-12页 |
2、责任人的范围 | 第12-13页 |
(二)董事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内涵 | 第13-22页 |
1、董事与公司间关系——董事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来源 | 第13-17页 |
2、公司机会的独特性——董事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3、效率与公正——董事篡夺公司机会禁止义务的制度价值 | 第21-22页 |
(三)董事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性质 | 第22-24页 |
二、董事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定性 | 第24-27页 |
三、董事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27-30页 |
四、公司机会的认定 | 第30-51页 |
(一)美国判例中认定公司机会的三个准则评析 | 第30-35页 |
1、美国判例中判断公司机会的三个准则 | 第30-32页 |
2、对美国判例中的三种原则的分析 | 第32-33页 |
3、公司机会准则在英联邦国家的发展 | 第33-35页 |
(二)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35-39页 |
1、实践中公司机会的认定 | 第35-36页 |
2、对"公司机会"判断标准的理论阐述 | 第36-39页 |
(三)董事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之例外 | 第39-51页 |
1、事实上的不能——公司无财力利用公司机会 | 第40-42页 |
2、法律上的不能——法律或公司章程的限制 | 第42-44页 |
3、情势变更——第三方拒绝同公司交易 | 第44页 |
4、放弃机遇——公司不愿意利用公司机会 | 第44-51页 |
五、董事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承担 | 第51-56页 |
(一)归入权的行使 | 第51-53页 |
(二)拟制信托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