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研究--以缙云山、四面山、金佛山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孢粉作为气候记录代用指标的优势 | 第10页 |
| ·表土孢粉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现代孢粉与植被及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表土孢粉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4页 |
| ·缙云山自然概况 | 第18-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象 | 第18页 |
| ·土壤 | 第18页 |
| ·植被 | 第18-19页 |
| ·四面山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气象 | 第19页 |
| ·土壤 | 第19页 |
| ·植被 | 第19-20页 |
| ·金佛山自然概况 | 第20-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气象 | 第20页 |
| ·土壤 | 第20页 |
| ·植被 | 第20-24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 ·样品的野外采集 | 第24页 |
| ·表土样品的采集 | 第24页 |
| ·植被样方调查 | 第24页 |
| ·样品的实验室处理 | 第24-25页 |
| ·孢粉鉴定 | 第25页 |
| ·孢粉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5-28页 |
| ·孢粉百分含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 ·孢粉浓度的计算 | 第26页 |
| ·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8-54页 |
|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28-34页 |
| ·研究区采样点的位置及样方调查结果 | 第28-30页 |
|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30-33页 |
| ·聚类分析 | 第33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4页 |
| ·四面山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34-40页 |
| ·研究区采样点的位置及样方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35-39页 |
| ·聚类分析 | 第39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40页 |
|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40-49页 |
| ·研究区采样点的位置及样方调查结果 | 第40页 |
|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 第40-47页 |
| ·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研究区主要花粉类型与植被的关系 | 第49-51页 |
| ·松属花粉 | 第49-50页 |
| ·杉科花粉 | 第50页 |
| ·桦属和桤木属花粉 | 第50-51页 |
| ·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 | 第51页 |
| ·杜鹃花科 | 第51页 |
| ·禾本科 | 第51页 |
| ·研究区花粉浓度与花粉百分比分析对比 | 第51-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问题 | 第54-58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66-68页 |
| 图版说明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