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叶马棘的培育与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彩叶植物定义及分类 | 第10页 |
·我国彩叶植物资源 | 第10-12页 |
·彩叶植物的呈色机理 | 第12-15页 |
·彩色叶的遗传调控 | 第12-14页 |
·彩色叶的形成机理 | 第12页 |
·白色叶或叶斑的形成机理 | 第12页 |
·春色叶的呈色机理 | 第12-13页 |
·秋色叶的呈色机理 | 第13页 |
·常色叶的呈色机理 | 第13-14页 |
·叶片呈色的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光照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 第14页 |
·温度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 第14-15页 |
·土壤条件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 第15页 |
·彩叶植物的光合特性 | 第15-16页 |
·彩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彩叶植物的光合特性 | 第16页 |
·彩叶植物育种 | 第16-21页 |
·引种驯化 | 第16-17页 |
·选择育种 | 第17-18页 |
·杂交育种 | 第18页 |
·基因工程 | 第18-19页 |
·诱变技术 | 第19-21页 |
·诱变机理 | 第20页 |
·辐射效应的研究 | 第20-21页 |
·彩叶植物诱变育种方向 | 第21页 |
·彩叶植物繁殖 | 第21-23页 |
·扦插 | 第21-22页 |
·嫁接 | 第22页 |
·组织培养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彩叶马棘诱变与特性研究 | 第24-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辐照诱变 | 第26页 |
·种子处理 | 第26页 |
·诱变材料种植 | 第26-27页 |
·诱变一代的生物学效应 | 第27-28页 |
·诱变二代彩叶马棘的筛选与管理 | 第28页 |
·彩叶马棘突变体的特征特性观察 | 第28页 |
·抚育管理 | 第28页 |
·种子收获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马棘的诱变一代效应 | 第28-30页 |
·马棘的彩叶突变 | 第30-33页 |
·特征特性 | 第33-37页 |
·物候期 | 第33-34页 |
·成枝力 | 第34-35页 |
·成枝量 | 第34页 |
·分枝长度 | 第34-35页 |
·花序数量 | 第35页 |
·结荚果数 | 第35-36页 |
·适应性与抗逆性 | 第36-37页 |
·彩叶马棘繁育与栽培技术 | 第37-38页 |
·繁育 | 第37页 |
·栽培技术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彩叶马棘的推广应用 | 第38-43页 |
·我国彩叶植物的应用 | 第38-40页 |
·彩叶植物的应用现状 | 第38页 |
·彩叶植物的应用原则 | 第38-40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8页 |
·统一性原则 | 第38-39页 |
·调和的原则 | 第39页 |
·均衡的原则 | 第39页 |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 第39页 |
·功能和观赏性相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文化、环境相融合原则 | 第40页 |
·彩叶马棘的推广应用 | 第40-43页 |
·彩叶马棘的应用前景 | 第40-41页 |
·彩叶马棘的应用方式 | 第41页 |
·丛植 | 第41页 |
·地被模纹种植 | 第41页 |
·群植或片植 | 第41页 |
·彩叶马棘的推广措施 | 第41-43页 |
·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 第41页 |
·科企联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 第41-42页 |
·树立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第42页 |
·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种子生产体系 | 第42-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图表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