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 ·引言 | 第8页 |
|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8-13页 |
| ·静力设计方法 | 第9-10页 |
|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反应谱设计方法 | 第10-11页 |
| ·基于损伤的抗展设计思想 | 第11页 |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思想 | 第11页 |
|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思想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8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与特点 | 第13-15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 ·型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和量化指标 | 第21-42页 |
|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 ·性能水平和设防目标的相关规定和提出 | 第22-28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我国抗震规范中的规定 | 第23-24页 |
| ·性能水平的提出 | 第24-25页 |
| ·地震风险水平 | 第25-26页 |
|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 第26-28页 |
| ·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 | 第28-42页 |
| ·结构性能指标的选择 | 第28-29页 |
| ·SRC柱的破坏模式 | 第29-34页 |
| ·影响型钢混凝土柱结构位移角的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SRC柱四个性能水平极限状态的宏观描述及位移角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 ·SRC框架结构性能水平量化指标的提出 | 第37-42页 |
| 第3章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42-53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静力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 第43-44页 |
| ·静力Pushover分析的优点 | 第43-44页 |
| ·静力Pushover分析的缺点 | 第44页 |
| ·静力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及主要步骤 | 第44-48页 |
| ·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 ·主要步骤 | 第46-48页 |
| ·Pushover法的水平荷载分布模式及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48-50页 |
| ·水平荷载分布模式 | 第48-49页 |
| ·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 ·Pushover法在MIDAS/GEN中的实现 | 第50-53页 |
| ·MIDAS/GEN简介 | 第50页 |
| ·MIDAS/GEN中的Pushover的实现 | 第50-53页 |
| 第4章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 第53-75页 |
| ·概述 | 第53-55页 |
| ·优点 | 第53-54页 |
| ·局限性 | 第54-55页 |
| ·基本原理及主要步骤 | 第55-56页 |
| ·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56-57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参数 | 第57-58页 |
| ·位移反应谱 | 第58-61页 |
| ·弹性位移反应谱 | 第58-60页 |
| ·弹塑性位移反应谱 | 第60-61页 |
| ·算例及其分析 | 第61-75页 |
| ·按‘性能水平三'设计 | 第62-66页 |
| ·按‘性能水平一'校核 | 第66-69页 |
| ·按‘性能水平二'校核 | 第69-72页 |
| ·按‘性能水平四'校核 | 第72-7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本文结论 | 第75页 |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