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 2 康氏庄园的自然文化背景 | 第13-24页 |
| ·巩义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3页 |
| ·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 ·康氏庄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背景 | 第14-20页 |
| ·河洛文化──地理 | 第14-15页 |
| ·宗法家族与儒家文化──政治 | 第15-16页 |
| ·农本思想与豫商文化──经济 | 第16-18页 |
| ·民俗文化 | 第18-20页 |
| ·庄园综述 | 第20-23页 |
| ·庄园的产生、渊源及发展 | 第20-22页 |
| ·庄园聚落分类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3 康氏庄园的现状及总体布局研究 | 第24-43页 |
| ·康氏庄园的现状 | 第24-28页 |
| ·概况 | 第24-26页 |
| ·家族兴衰 | 第26-27页 |
| ·兴建历程 | 第27-28页 |
| ·康氏庄园的群体布局 | 第28-42页 |
| ·庄园现存建筑群简介 | 第28-37页 |
| ·庄园建筑组群与周围环境 | 第37-39页 |
| ·建筑组群的总体布局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康氏庄园的建筑形态 | 第43-71页 |
| ·平面单体元素 | 第43-50页 |
| ·倒座与门楼 | 第43页 |
| ·过厅 | 第43-45页 |
| ·正房 | 第45-48页 |
| ·厢房、花厅、耳房 | 第48-49页 |
| ·垂花门、过道门、月亮门、影壁 | 第49-50页 |
| ·造型风格及特征 | 第50-52页 |
| ·高大敦实而不失灵巧的正房 | 第50-51页 |
| ·实用灵活而不失严整的厢房、耳房 | 第51页 |
| ·封闭威严的倒座门楼 | 第51页 |
| ·秀美灵巧的垂花门楼 | 第51页 |
| ·古朴壮观的窑洞建筑 | 第51-52页 |
| ·空间分析 | 第52-55页 |
| ·“一明两暗”的单体基本格局 | 第52-53页 |
| ·棚板分隔的双层室内空间 | 第53页 |
| ·扁长式庭院空间 | 第53-54页 |
| ·互融式院落组合空间 | 第54-55页 |
| ·装饰艺术与文化载体 | 第55-65页 |
| ·装饰部位 | 第55-60页 |
| ·装饰手法 | 第60-64页 |
| ·文化载体 | 第64-65页 |
| ·结构与技术 | 第65-70页 |
| ·结构类型 | 第65-67页 |
| ·建筑材料 | 第67-68页 |
| ·细部构造 | 第68-69页 |
| ·防护措施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5 与同地域其他建筑的比较 | 第71-76页 |
| ·刘镇华庄园 | 第71-74页 |
| ·家族历史 | 第71页 |
| ·庄园现状 | 第71-72页 |
| ·庄园建筑特色 | 第72-74页 |
| ·张浩庄园 | 第74-75页 |
| ·家族历史 | 第74页 |
| ·庄园现状 | 第74页 |
| ·庄园建筑特色 | 第74-75页 |
| ·巩义三大庄园的比较 | 第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6 康氏庄园的价值分析 | 第76-84页 |
| ·历史价值 | 第76-77页 |
| ·康氏庄园建筑群具有历史价值 | 第76页 |
| ·康氏庄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76-77页 |
| ·艺术价值 | 第77-80页 |
| ·建筑组群的选址 | 第78页 |
| ·各组院落 | 第78-79页 |
| ·建筑单体造型体现了传统做法与当地窑洞形式的融合 | 第79页 |
| ·室内的家具陈设也是庄园艺术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79-80页 |
| ·建筑技术价值 | 第80-81页 |
| ·支撑起建筑实体的是结构技术 | 第80页 |
| ·科学合理地适应气候是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 第80-81页 |
| ·文化价值 | 第81-82页 |
| ·风水理论 | 第81页 |
| ·家族伦理观念 | 第81页 |
| ·以耕读为本的豫商文化 | 第81-82页 |
| ·清末动荡的社会局面 | 第82页 |
| ·清朝手工业的发展 | 第82页 |
| ·情感价值 | 第82页 |
| ·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82-83页 |
| ·对环境的充分尊重 | 第83页 |
| ·对建筑形态精髓的吸纳 | 第83页 |
| ·对地方材料的应用 | 第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7 关于康式庄园的保护 | 第84-91页 |
| ·保护发展的历程 | 第84页 |
| ·保护现状与评价 | 第84-86页 |
| ·保护对策 | 第86-88页 |
| ·保护的原则 | 第86-87页 |
| ·具体保护建议 | 第87-88页 |
| ·利用的建议 | 第88-90页 |
| ·坚持保护第一 | 第89页 |
| ·已布展开放的应加强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介绍 | 第89页 |
| ·强调庄园的群体特色 | 第89页 |
| ·继续扩大社会影响力 | 第89-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8 结语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 附录 | 第96-97页 |
| 图录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