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提出问题 | 第9页 |
·“城中村”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Smart Growth 理念 | 第18-26页 |
·Smart Growth 理念简介 | 第18页 |
·Smart Growth 理念的引入背景 | 第18-19页 |
·Smart Growth 理念的原则 | 第19-22页 |
·Smart Growth 理念的基本目的 | 第22页 |
·引入Smart Growth 理念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TOD 与Smart Growth 理念 | 第24-25页 |
·TOD 简介 | 第24页 |
·TOD 的内容 | 第24-25页 |
·TOD 的作用 | 第25页 |
·本章总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中村”问题辨识 | 第26-35页 |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 第26页 |
·“城中村”的分类 | 第26-27页 |
·“城中村”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 第28-31页 |
·“城中村”存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第31-33页 |
·“城中村”存在的积极作用 | 第31-32页 |
·“城中村”存在的消极作用 | 第32-33页 |
·“城中村”改造的必然性 | 第33-34页 |
·本章总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概要 | 第35-47页 |
·西安市“城中村”的概况与特点 | 第35-38页 |
·分布状况 | 第35-36页 |
·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 第36-37页 |
·建设状况 | 第37-38页 |
·西安市“城中村”的改造现状 | 第38-40页 |
·改造的指导思想 | 第38页 |
·改造的要点 | 第38-39页 |
·改造的目标 | 第39页 |
·改造的进展情况 | 第39-40页 |
·案例分析 | 第40-46页 |
·长延堡村改造 | 第40-43页 |
·祭台村改造 | 第43-46页 |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博弈分析 | 第47-54页 |
·博弈论介绍 | 第47页 |
·“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 | 第47页 |
·建立“城中村”改造的博弈模型 | 第47-52页 |
·“城中村”改造的局中人 | 第47-48页 |
·策略集 | 第48-50页 |
·参加者的效用函数 | 第50-51页 |
·“城中村”改造博弈的扩展式 | 第51-52页 |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52-53页 |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于Smart Growth 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 第54-59页 |
·“城中村”改造进程中存在的阻力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思想观念障碍 | 第54页 |
·政策体制障碍 | 第54-55页 |
·资金障碍 | 第55页 |
·“城中村”改造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 第55-56页 |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总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Smart Growth 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对策 | 第59-65页 |
·缓解“城中村”改造阻力的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Smart Growth 理念下的“城中村”规划设计建议 | 第60-63页 |
·Smart Growth 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实施建议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本文总结 | 第65-66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