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3页 |
第2章 研究开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 第13-26页 |
·形象识别设计的历史演进 | 第13-14页 |
·城市领域的形象识别 | 第14-17页 |
·国外城市形象识别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我国城市形象识别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奥林匹克形象识别研究 | 第17-18页 |
·部分城市奥运景观识别设计实例探索 | 第18-23页 |
·1972年德国奥运会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 第18-20页 |
·1988年汉城奥林匹克公园 | 第20-22页 |
·2000年奥运会和悉尼城市复兴计划 | 第22-23页 |
·关于青岛城市形象识别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以“奥运”为契机进行构建青岛城市景观识别系统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的理论框架 | 第26-35页 |
·概念限定 | 第26-27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的概念的提出和限定 | 第26页 |
·奥运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 | 第26-27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的特征 | 第27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城市CI与城市设计 | 第27-32页 |
·城市CIS理论和方法 | 第27-30页 |
·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 第30-32页 |
·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32-34页 |
·“基因”法 | 第32-33页 |
·“符号”法 | 第33-34页 |
·“意向”法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青岛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 | 第35-65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35页 |
·自然生态原则 | 第35页 |
·以人为本和人性化设计原则 | 第35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5页 |
·服从整体城市设计原则 | 第35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的步骤 | 第35-36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方法 | 第36-50页 |
·奥运景观理念识别设计 | 第36-38页 |
·奥运景观视觉识别设计 | 第38-44页 |
·奥运景观传播识别设计 | 第44-45页 |
·奥运景观行为识别设计 | 第45-46页 |
·奥运景观环境识别设计 | 第46-50页 |
·奥运景观识别系统结构层次关系 | 第50页 |
·青岛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 | 第50-64页 |
·理念识别 | 第50-53页 |
·视觉识别 | 第53-56页 |
·传播识别 | 第56-58页 |
·行为识别 | 第58-61页 |
·环境识别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从青岛奥帆中心看奥运景观识别系统设计 | 第65-81页 |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奥帆中心景观理念识别分析 | 第66-69页 |
·第一层次理念分析—尽显“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本色 | 第66-68页 |
·第二层次理念分析—欢舞·海纳百川 | 第68-69页 |
·奥帆中心景观视觉识别分析 | 第69-70页 |
·视觉要素分析 | 第69页 |
·公共艺术分析 | 第69-70页 |
·奥帆中心景观环境识别分析 | 第70-80页 |
·总体意向分析 | 第70-73页 |
·海洋文化区环境识别要素分析 | 第73-75页 |
·欢庆文化区环境识别要素分析 | 第75-77页 |
·欢庆文化区环境识别要素分析 | 第77-79页 |
·各分区环境识别要素总结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附录一 访谈问卷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