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4页 |
| ·我国煤炭行业在我国能源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 第8-10页 |
| ·高温煤矿的出现 | 第10页 |
| ·井下高温高湿环境 | 第10-12页 |
| ·矿井热害的概念 | 第12-13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矿井降温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 第18-26页 |
| ·矿井热源分析 | 第18-22页 |
| ·围岩散热 | 第18-20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20-21页 |
| ·运输中煤和矸石的散热 | 第21页 |
| ·空气的自然压缩热 | 第21页 |
| ·工作面人员散热 | 第21页 |
| ·氧化放热及其他 | 第21-22页 |
| ·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 | 第22-23页 |
| ·矿井中高温产生的原因 | 第22页 |
| ·矿井中高湿产生的原因 | 第22-23页 |
| ·目前矿井降温主要措施 | 第23-25页 |
| ·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 | 第23-24页 |
| ·采用制冷空调降温 | 第24-25页 |
| ·井下气候预测研究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矿井空气热、湿交换理论概述 | 第26-37页 |
| ·矿井湿空气参数计算 | 第26-27页 |
| ·矿井风流湿交换原理 | 第27-30页 |
| ·矿井风流湿交换计算 | 第27-29页 |
| ·潮湿度系数的计算 | 第29-30页 |
| ·风流在巷道中的热、湿交换 | 第30-32页 |
| ·围岩调热圈 | 第32-34页 |
| ·巷道围岩调热圈 | 第32-33页 |
| ·调热圈半径的变化 | 第33-34页 |
| ·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的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 第34-35页 |
| ·空气流过自由水面时所发生的对流传热传质微分方程组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巷道模拟实验台系统 | 第37-43页 |
| ·巷道模拟实验示意图 | 第37页 |
| ·模拟实验台介绍 | 第37-39页 |
| ·实验台主体 | 第37-38页 |
| ·风机与变频器 | 第38页 |
| ·水箱加热装置 | 第38-39页 |
| ·水泵 | 第39页 |
| ·填涂聚氨酯隔热防水材料 | 第39-41页 |
| ·巷道隔热防水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 第39页 |
| ·聚氨酯隔热防水材料介绍 | 第39-40页 |
| ·填涂聚氨酯隔热防水材料过程 | 第40-41页 |
| ·实验测量仪器 | 第41-43页 |
| ·TSI空气参数多功能测试仪 | 第41-42页 |
| ·温度计 | 第42页 |
| ·秒表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巷道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43-64页 |
| ·实验方案 | 第43页 |
| ·实验数据 | 第43-44页 |
| ·填涂聚氨酯隔热防水材料前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44-51页 |
| ·风流潜热及显热计算 | 第44-45页 |
| ·围岩内壁温度变化规律 | 第45-47页 |
| ·出口风流温度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 ·风流潜热及显热变化规律 | 第48-51页 |
| ·填涂聚氨酯隔热防水材料后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51-64页 |
| ·风流潜热及显热减少量 | 第51-53页 |
| ·风流潜热及显热减少量变化规律 | 第53-61页 |
| ·潜热及显热负荷节能效率分析 | 第61-62页 |
| ·实例分析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页 |
|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