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论文--旱灾论文

大庆地区气象干旱发生规律及演变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干旱的定义及其分类第16-17页
        1.2.2 参考作物腾发量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干旱指标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4 干旱规律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3-32页
    2.1 资料来源第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32页
        2.2.1 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第23页
        2.2.2 Z指数第23-24页
        2.2.3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第24-25页
        2.2.4 干旱侦测指数(RDI)第25页
        2.2.5 干旱评估指标第25页
        2.2.6 距平分析方法第25-26页
        2.2.7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第26页
        2.2.8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第26-27页
        2.2.9 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第27页
        2.2.10 游程理论第27页
        2.2.11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概率分布第27-28页
        2.2.12 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第28页
        2.2.13 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第28-29页
        2.2.14 Copula函数第29-30页
        2.2.15 赤池信息量准则法(AIC)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法(BIC)第30页
        2.2.16 联合分布和重现期第30-32页
第三章 基于SPI和Z指数大庆地区干旱演变特征第32-41页
    3.1 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第32-35页
        3.1.1 降水年代际动态变化分析第32-33页
        3.1.2 降水周期变化分析第33-34页
        3.1.3 降水突变分析第34-35页
    3.2 SPI指数的地区适用性第35-36页
    3.3 基于SPI指数的干旱演变特征分析第36-39页
        3.3.1 干旱事件干旱强度分析第36-37页
        3.3.2 干旱事件干旱历时分析第37-38页
        3.3.3 干旱事件干旱周期分析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基于RDI指数和ET_0大庆地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第41-50页
    4.1 ET_0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第41-44页
        4.1.1 ET_0年代际动态变化分析第41-42页
        4.1.2 ET_0周期变化分析第42-43页
        4.1.3 ET_0突变分析第43-44页
    4.2 RDI指数的地区适用性第44-46页
        4.2.1 RDI与 SPI指数的比较第44-45页
        4.2.2 两种干旱指数在大庆地区的应用对比第45-46页
    4.3 基于RDI指数的干旱演变特征分析第46-48页
        4.3.1 干旱事件干旱强度分析第46-47页
        4.3.2 干旱事件干旱历时分析第47-48页
        4.3.3 干旱事件干旱周期分析第48页
    4.4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基于Copula函数的二维干旱重现期分析第50-56页
    5.1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边缘分布模型确定第50-51页
    5.2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二维联合分布第51-52页
        5.2.1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相关性检验第51-52页
        5.2.2 Copula函数模型选择第52页
    5.3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联合概率分析第52-54页
        5.3.1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联合概率分布第52-53页
        5.3.2 干旱事件条件概率分析第53-54页
    5.4 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联合重现期分析第54-55页
        5.4.1 基于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联合重现期第54页
        5.4.2 干旱事件频率分析第54-55页
    5.5 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制板胶料搅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下一篇:蜡裂解制α-烯烃主要条件和工艺过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