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城市街区再生 | 第15-25页 |
·柏林工业建筑遗产保护 | 第15-20页 |
·柏林近代工业发展与分布 | 第15-17页 |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分析 | 第17-19页 |
·柏林工业遗产的保护 | 第19-20页 |
·工业遗产保护与遗产街区再生(简称遗产街区) | 第20-25页 |
·遗产街区的定义 | 第20-21页 |
·工业遗产与遗产街区 | 第21-22页 |
·工业遗产保护带动遗产街区的再生 | 第22-25页 |
第3章:柏林遗产街区再生的表现与方式 | 第25-75页 |
本章概述 | 第25-26页 |
·遗产街区功能的再生 | 第26-34页 |
·功能再生的目的 | 第26页 |
·功能再生的三种方式 | 第26-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遗产街区与周边关系的再生 | 第34-42页 |
·与周边关系再生的动因 | 第34-36页 |
·与周边关系再生的方式 | 第36-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遗产街区中新旧建筑关系的再生 | 第42-47页 |
·引入新的建筑元素的作用 | 第42-43页 |
·新旧律筑结合的方式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街区内部组织关系的再生 | 第47-51页 |
·遗产街区内部的分区及空间位置关系 | 第47-49页 |
·遗产街区内部组织关系的分类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遗产街区城市界面的再生 | 第51-59页 |
·界面补充与开放 | 第51-52页 |
·界面开放的方式 | 第52-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遗产街区公共空间的再生 | 第59-73页 |
·公共空间的产生 | 第59页 |
·遗产街区公共空间组织的分类 | 第59-62页 |
·遗产街区公共空间再生的方式类型 | 第62-64页 |
·公共空间的导向性及实现方式 | 第64-70页 |
·公共空间的层级性及实现方式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再生方式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 第75-101页 |
·案例的选取 | 第75-77页 |
·案例1:博士希工厂改建(Am Borsigturm) | 第77-85页 |
·与周边关系再生——加道路+利用地铁站 | 第78页 |
·新旧建筑关系的再生 | 第78-79页 |
·功能再生——利用遗产自身物质+利用遗产街区的区域优势 | 第79-81页 |
·城市界面的再生 | 第81-82页 |
·公共空间的再生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案例2:文化酿酒厂(KulturBrauerei) | 第85-91页 |
·功能再生——利用遗产街区的区域优势 | 第86页 |
·城市界面的再生——突破限制来提升界面开放度 | 第86-89页 |
·公共空间的再生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案例3:水城舒特海斯(Schultheiss)酿酒厂 | 第91-99页 |
·与周边关系再生——设步行道+利用水资源 | 第92页 |
·新旧建筑关系再生——嵌入、帖合 | 第92-93页 |
·功能再生 | 第93-94页 |
·城市界面的再生 | 第94-96页 |
·公共空间的再生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案例分析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上海的借鉴及对策 | 第101-120页 |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借鉴 | 第101-106页 |
·背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概况 | 第101-103页 |
·上海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借鉴 | 第103-106页 |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街区更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106-117页 |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街区更新现状及问题 | 第106-110页 |
·上海工业遗产所在城市街区再生对策 | 第110-117页 |
·小结 | 第117-120页 |
结语——遗产,街区,城市 | 第120-123页 |
附录 | 第123-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表格索引 | 第134-137页 |
图片索引 | 第137-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