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贮藏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16-19页 |
| ·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19-21页 |
| ·水分活度的研究 | 第21-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2-23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第24-35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原料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 ·国标法 | 第25页 |
| ·快速检测国标法 | 第25页 |
| ·3M纸片法 | 第25-26页 |
| ·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26-33页 |
| ·快速检测国标法 | 第26-29页 |
| ·3M纸片法 | 第29页 |
| ·快速检测国标法与3M纸片法的比较研究 | 第29-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35-47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原料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 ·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41页 |
| ·薄层层析法 | 第36-38页 |
| ·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 | 第38-41页 |
| ·方法的比较 | 第41页 |
| ·TLC法检测结果 | 第41页 |
| ·TLC法与荧光法的比较 | 第41页 |
| ·方法的验证 | 第41-43页 |
|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 ·荧光法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验证结果比较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LC-MS/MS法检测黄曲霉素的研究 | 第47-53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主要原料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色谱条件 | 第47-48页 |
| ·提取与纯化 | 第48-51页 |
| ·样品的准备 | 第48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48页 |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8-49页 |
|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 ·精密度与回收率试验 | 第50页 |
|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第50-51页 |
| ·样品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贮藏花生水分活度的研究 | 第53-61页 |
| ·材料 | 第53-54页 |
| ·原料 | 第53页 |
|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 ·方法的建立 | 第54-56页 |
| ·坐标内插入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实验原理 | 第54页 |
| ·坐标内插入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实验步骤 | 第54-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 ·取样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 ·不同温度、湿度对样品水分活度的影响 | 第58页 |
| ·水分活度与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关系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61页 |
| ·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第61-62页 |
| ·水分活度的研究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