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烟草青枯病概述 | 第12-15页 |
·烟草青枯病的病原 | 第12页 |
·病原菌培养基培养性状及形态表现 | 第12页 |
·病原菌亚群鉴定 | 第12页 |
·烟草青枯病致病症状及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症状 | 第12-13页 |
·青枯菌的致病因素与作用机理 | 第13页 |
·青枯菌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3页 |
·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3-14页 |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现状 | 第14-15页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生防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生防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芽袍杆菌防病机制 | 第16-17页 |
·芽抱杆菌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芽袍杆菌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SH7产抑菌物质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 | 第19-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方法 | 第20-21页 |
·菌体培养 | 第20页 |
·最佳培养基筛选 | 第20页 |
·菌体生长量测定 | 第20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和标准曲线制作 | 第20-21页 |
·抗菌活性测定 | 第21页 |
·无菌滤液的制备 | 第21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蛋白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1页 |
·培养条件对SH7菌株及其抗菌蛋白的影响 | 第21-24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21-22页 |
·起始pH值 | 第22页 |
·装液量 | 第22-23页 |
·培养温度 | 第23页 |
·培养时间 | 第23-24页 |
·转速 | 第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SH7抑菌物质特性分析 | 第26-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9页 |
·生防菌SH7抑菌物质无菌滤液的制备 | 第26-27页 |
·抑菌谱的测定 | 第27页 |
·SH7抗菌物质的生化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生防菌SH7抗菌物质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机理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抑菌谱的测定 | 第29页 |
·SH7抗菌物质的生化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结果 | 第29-30页 |
·抗菌物质热稳定性 | 第30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30页 |
·pH对抗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蛋白酶对抗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生防菌SH7抗菌物质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机理 | 第3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SH7抗菌物质的纯化与抑菌作用 | 第3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2.6×50cm)离子交换层析 | 第36-37页 |
·Sephadex G-75(1.6cm×80cm)凝胶层析 | 第37页 |
·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第37-3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SH7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温室防治和田间试验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温室实验 | 第40页 |
·田间实验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温室实验结果 | 第41页 |
·田间试验 | 第41-42页 |
·不同处理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 第41-42页 |
·田间烟株生物学性状调查 | 第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4-47页 |
·生防菌SH7产抑菌蛋白最佳发酵培养条件的筛选 | 第44-45页 |
·枯草芽孢杆菌SH7抑菌物质特性的研究 | 第45页 |
·生防菌SH7抑菌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 第45-46页 |
·枯草芽孢杆菌SH7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温室和田间防治效果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