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分局生态林业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九三分局生态林业建设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九三分局地理位置 | 第11页 |
·黑龙江垦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 第11-12页 |
·国家对九三分局的要求 | 第12页 |
·九三分局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生态林业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内生态林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生态林业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九三分局基本情况 | 第17-22页 |
·基本情况 | 第17页 |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17-18页 |
·垦区生态林业建设情况 | 第18-19页 |
·生态林业建设的类型及作用 | 第18页 |
·生态林业建立的条件 | 第18-19页 |
·生态林业建立的原则 | 第19页 |
·生态林业建设目标 | 第19-22页 |
·生态效益目标 | 第19页 |
·社会效益目标 | 第19-20页 |
·经济效益目标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生态林业的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生态林业的选择 | 第22-24页 |
·传统林业的道路 | 第22页 |
·林业地位的变化 | 第22-24页 |
·林业发展趋势 | 第24页 |
·生态林业的特点 | 第24-26页 |
·科学性 | 第25页 |
·综合性 | 第25页 |
·稳定性 | 第25页 |
·社会性 | 第25-26页 |
·调控性 | 第26页 |
·持续性 | 第26页 |
·生态林业建立的原则 | 第26-27页 |
·生态平衡和调控原则 | 第26-27页 |
·保持结构平衡原则 | 第27页 |
·相对稳定性原则 | 第27页 |
·功能互补原则 | 第27页 |
·生态经济学原则 | 第27页 |
·生态林业的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环境原理 | 第27页 |
·生态学原理 | 第27-28页 |
·生态位原理 | 第28页 |
·食物链原理 | 第28页 |
·生物自肥原理 | 第28页 |
·边缘效应原理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 第30-33页 |
·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 第30-31页 |
·林带结构的设置 | 第30页 |
·农田防护林林带宽度 | 第30页 |
·农田防护林的走向 | 第30-31页 |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技术 | 第31页 |
·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 第31-32页 |
·水源涵养林 | 第31页 |
·河堤防护林 | 第31页 |
·水田防护林 | 第31-32页 |
·防冲、防淤、防浪林 | 第32页 |
·草牧场防护林建设模式 | 第32页 |
·四旁绿化防护林建设模式 | 第32-33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33-35页 |
·小气候效应 | 第33页 |
·农田林网的农业效益 | 第33页 |
·森林已成为九三分局生态平衡的总调度室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