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保辜制度--以唐代为视角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0页 |
一、保辜制度的词义考 | 第10-11页 |
二、保辜制度的沿革及其应用 | 第11-30页 |
(一) 发轫期—西周 | 第11-12页 |
(二) 演变期—秦汉至隋 | 第12-15页 |
(三) 定鼎期—唐朝 | 第15-24页 |
1. 保辜的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2. 保辜的期限 | 第17-18页 |
3. 保辜的科罚 | 第18-20页 |
4. 保辜的实际运用 | 第20-24页 |
(四) 沿用期—宋元明清 | 第24-30页 |
三、保辜制度的成因考 | 第30-32页 |
(一) 直接原因—古朴的刑法因果关系的运用 | 第30-31页 |
(二) 文化原因—伦理道德的影响 | 第31页 |
(三) 天道自然观对法律的影响 | 第31-32页 |
(四) 弥补司法鉴定技术的缺陷的需要 | 第32页 |
四、保辜制度的评价 | 第32-37页 |
(一) 积极方面 | 第33-35页 |
1. 体现罪责相当原则 | 第33页 |
2. 有利积极救助被害人 | 第33-34页 |
3. 节约司法资源 | 第34页 |
4. 蕴含“刑法谦抑性” | 第34页 |
5. 具有一定的民事赔偿色彩 | 第34-35页 |
(二) 消极方面 | 第35-37页 |
1. 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35页 |
2. 违反“法治”原则 | 第35-36页 |
3. 保辜制度的因果关系不是现代意义刑法因果关系 | 第36页 |
4. 保辜制度有客观归罪之嫌 | 第36-37页 |
五、保辜制度的现实借鉴意义 | 第37-41页 |
(一) 构建犯罪复原制度 | 第37-38页 |
(二) 构建保护被害人制度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