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 二、储层非均质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非均质模型室内实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 第13-14页 |
| 第1章 油层非均质性概述 | 第14-26页 |
| ·油层非均质性 | 第14-15页 |
| ·油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 第14-15页 |
| ·层内非均质性概念 | 第15页 |
| ·层间非均质性的概念 | 第15页 |
| ·平面非均质性概念 | 第15页 |
| ·油层非均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构造因素 | 第15-16页 |
| ·沉积因素 | 第16页 |
| ·成岩因素 | 第16页 |
| ·非均质性分类 | 第16-18页 |
| ·Peltijohn的分类 | 第16页 |
| ·Weber的分类 | 第16-17页 |
| ·Haldorsen的分类 | 第17-18页 |
| ·裘亦楠等人的分类 | 第18页 |
|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18-22页 |
| ·粒度韵律特征 | 第18页 |
| ·层理构造 | 第18-19页 |
| ·渗透率韵律 | 第19页 |
| ·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 第19页 |
|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第19-22页 |
| ·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p_k)和分布密度(D_k) | 第22页 |
|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22-23页 |
| ·分层系数(A_n) | 第22页 |
| ·垂向砂体密度(S_n) | 第22-23页 |
| ·有效厚度系数 | 第23页 |
| ·隔层 | 第23页 |
|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 第23-26页 |
| ·砂体几何形态 | 第23页 |
| ·砂体规模与连续性 | 第23-24页 |
| ·砂体的连通性 | 第24页 |
| ·油层微型构造 | 第24页 |
| ·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 第24页 |
| ·砂岩厚度和有效厚度的平面变化 | 第24-26页 |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26-33页 |
| ·Buckley-Leverett模型 | 第26-28页 |
| ·基本假设 | 第26页 |
| ·推导过程 | 第26-28页 |
| ·单向渗流非活塞式水驱油渗流阻力的推导 | 第28-30页 |
| ·纯油区内的渗流阻力 | 第28-29页 |
| ·两相区内的渗流阻力 | 第29-30页 |
| ·由水电相似原理推导三管并联中三块岩心之间的流量分配 | 第30-31页 |
| ·预测三管并联情况下水驱采收率的计算步骤 | 第31-33页 |
| 第3章 实验研究 | 第33-55页 |
| ·非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 | 第33-39页 |
| ·测试原理 | 第33页 |
| ·计算公式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设备、步骤 | 第34-3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三管并联情况下水驱采收率的预测 | 第39-46页 |
| ·人造岩心驱油实验 | 第46-55页 |
| ·基本实验方案 | 第46页 |
| ·实验材料、设备与步骤 | 第46-47页 |
| ·驱油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A 非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 | 第59-60页 |
| 附录B 人造岩心驱油实验曲线 | 第60-68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详细摘要 | 第7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