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当前中国养老环境综述 | 第10-14页 |
·当前中国社会养老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第10页 |
·当前中国的养老模式 | 第10-11页 |
·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 第11-14页 |
·快速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大量无保障的老年人口同时存在 | 第11-12页 |
·家庭结构的转变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冲击 | 第12页 |
·偏高的养老金替代率与有限的养老金支出之间的矛盾 | 第12-14页 |
第2章 资产社会政策与社会养老相关度的研究 | 第14-23页 |
·相关概念考察 | 第14-16页 |
·社会政策 | 第14-15页 |
·收入与资产 | 第15页 |
·资产社会政策 | 第15-16页 |
·资产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 第16-19页 |
·西方福利政策受到挑战及其重大转型 | 第16-17页 |
·对脱贫途径的再认识 | 第17页 |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不适当的养老金替代率 | 第17-19页 |
·资产社会政策的积极效应 | 第19-21页 |
·资产社会政策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家庭、社会的稳定 | 第19页 |
·资产社会政策开创了福利政策的新纪元 | 第19页 |
·资产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方式 | 第19-20页 |
·资产社会政策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 第20页 |
·资产社会政策刺激了人力资本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政治参与 | 第20-21页 |
·资产社会政策的工具 | 第21-23页 |
·个人发展账户 | 第21-22页 |
·住房 | 第22-23页 |
第3章 世界各地资产建设实践的经验分析 | 第23-30页 |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新加坡的资产建设实践 | 第23-25页 |
·新加坡的资产建设国情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之处 | 第25页 |
·新加坡的资产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英国资产福利政策对中国养老保障的启示 | 第26-28页 |
·儿童信托基金政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26-27页 |
·储蓄通道政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27-28页 |
·美国资产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 第28-30页 |
·美国已有的资产社会政策 | 第28-29页 |
·美国的资产建设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4章 资产社会政策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 第30-37页 |
·资产社会政策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3页 |
·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功能 | 第30页 |
·中国已有的资产建设实践经验 | 第30-32页 |
·资产社会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 第32-33页 |
·资产社会政策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现实困难 | 第33-37页 |
·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3页 |
·中国的个人发展账户并非真正的资产账户 | 第33-34页 |
·中国老年人中拥有资产者很少 | 第34-35页 |
·以资产养老的模式与金融市场关联紧密 | 第35页 |
·中国当前商业保险的作用有限 | 第35-37页 |
第5章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实施资产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7页 |
·做实个人发展账户 | 第37-38页 |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 第38-39页 |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帮助老年人拥有更多资产 | 第39页 |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积极作用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中文摘要 | 第48-50页 |
ABSTRACT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