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老采空区沉陷规律及处理措施 | 第10-15页 |
| ·老采空区沉陷规律 | 第10-13页 |
| ·老采空区处理措施 | 第13-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6-29页 |
| ·井田自然情况 | 第16-18页 |
| ·井田位置、范围 | 第16页 |
| ·交通情况 | 第16页 |
| ·自然地理 | 第16-18页 |
| ·矿井生产情况 | 第18页 |
| ·生产建设状况 | 第18页 |
| ·开采方法 | 第18页 |
| ·地层 | 第18-21页 |
| ·地层概述 | 第18页 |
| ·含煤地层 | 第18-21页 |
| ·构造 | 第21-22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 ·岩浆岩 | 第21-22页 |
| ·陷落柱 | 第22页 |
| ·古河流冲刷 | 第22页 |
| ·煤层 | 第22-25页 |
| ·含煤性 | 第22-23页 |
| ·各可采煤层特征 | 第23-24页 |
| ·各可采煤层稳定性评价及分类 | 第24-25页 |
| ·矿井水文地质 | 第25-29页 |
| ·地表水体 | 第25-26页 |
| ·矿井含、隔水层 | 第26-29页 |
| 3 徐淮广电大楼地下开采情况 | 第29-35页 |
| ·赤庄矿开采现状 | 第29-30页 |
| ·赤庄矿计划开采情况 | 第30-35页 |
| 4 广电大楼开采沉陷现状及残余沉降预测分析 | 第35-50页 |
| ·本区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及参数 | 第35-40页 |
| ·本区地表沉陷预测模型 | 第35-37页 |
| ·地表沉陷预计程序 | 第37-38页 |
| ·地表沉陷预计参数 | 第38-40页 |
| ·地表沉陷现状预计 | 第40-42页 |
| ·今后残余沉降预计 | 第42-44页 |
| ·规划开采沉降预计 | 第44-48页 |
| ·地表裂缝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 5 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60页 |
|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及FLAC有限差分程序简介 | 第50-51页 |
|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 第50页 |
| ·FLAC有限差分程序及应用简介 | 第50-51页 |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51页 |
| ·模型材料的破坏准则与力学参数 | 第51-53页 |
| ·模拟方案与模拟结果 | 第53-60页 |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3-60页 |
| 6 徐淮广电大楼老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60-69页 |
| ·老采空区“活化”机理 | 第60-61页 |
| ·垮落带 | 第60页 |
| ·断裂带 | 第60页 |
| ·弯曲下沉带 | 第60-61页 |
| ·建筑物荷载对老采空区“活化”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地震对老采空区“活化”的影响 | 第62页 |
| ·老采空区失水的可能性分析 | 第62-63页 |
| ·残余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 ·区域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 ·赤庄矿龙山路地表沉陷观测资料分析 | 第66-69页 |
| 7 废弃采空区地基处理及建筑物结构抗变形措施 | 第69-76页 |
| ·概述 | 第69-71页 |
| ·长壁老采空区地基处理措施 | 第69-70页 |
| ·老采空区上方建筑物结构抗变形措施 | 第70-71页 |
| ·广电大楼采空区地基处理和建筑物结构抗变形措施建议 | 第71-72页 |
| ·广电大楼保护煤柱留设措施 | 第72-76页 |
| ·垂线法留设保护煤柱模型 | 第72-73页 |
| ·本区留设保护煤柱参数 | 第73页 |
| ·广电大楼保护煤柱留设计算 | 第73-76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