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 | 第12-24页 |
(一) “历史脐带”论 | 第12-15页 |
(二) “古今一是”论 | 第15-19页 |
(三) “历史导向”论 | 第19-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二、王小波小说的历史叙事 | 第24-56页 |
(一) 《黄金时代》:族群记忆与历史叙事 | 第24-32页 |
1. “文革”历史的族群记忆与“知青文学” | 第25-27页 |
2. “革命时代”与“黄金时代” | 第27-30页 |
3. “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 第30-32页 |
(二) 《白银时代》:历史场景与乌托邦想象 | 第32-42页 |
1. 未来叙事与“反乌托邦”小说 | 第32-35页 |
2. 未来场景的想象与历史场景的融合 | 第35-37页 |
3. “反乌托邦”想象与历史的“牢笼” | 第37-42页 |
(三) 《青铜时代》:虚构历史与故事新编 | 第42-54页 |
1. 对“经典”的消解与重构 | 第42-45页 |
2. 虚构的历史与现代性因子 | 第45-49页 |
3. “以性为史”与狂欢化叙事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三、王小波小说历史观和历史叙事的特点 | 第56-73页 |
(一) 自由性 | 第56-59页 |
(二) 轻逸性 | 第59-62页 |
(三) “有智、有性、有趣” | 第62-69页 |
(四) 数理性·科学性·逻辑性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四、王小波小说历史观和历史叙事的生成 | 第73-88页 |
(一) 传统与师承 | 第73-81页 |
1. 对西方理论家、作家的有益借鉴 | 第73-80页 |
2. 对中国本土史传传统的承继 | 第80-81页 |
(二) 在文学史的链条上 | 第81-87页 |
1. 从历史虚构到虚构历史 | 第81-83页 |
2. 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历史小说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 第83-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