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 1 引言 | 第12-2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钙素营养的生理效应 | 第14-18页 |
| ·钙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14-16页 |
| ·钙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钙对植物吸收其他元素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逆境下膜损伤的研究 | 第20页 |
| ·逆境下活性氧清除机理 | 第20-21页 |
| ·逆境条件下植物的渗透调节作用 | 第21-22页 |
| ·叶绿素及其降解代谢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叶绿素酶 | 第23-24页 |
| ·脱镁螯合酶 | 第24页 |
| ·Chl 降解产物 | 第24-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6页 |
| ·目的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 ·材料准备与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 ·测定方法 | 第27-33页 |
| ·植物光合及荧光指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光合作用指标的测定 | 第27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茶树新梢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 ·与膜损伤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8-30页 |
| ·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28页 |
| ·SOD、POD、CAT 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 ·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的测定 | 第29页 |
| ·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叶绿素及其降解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30-31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Chlase 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 ·脱镁螯合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根系活力及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 ·发病过程中光合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33-35页 |
| ·病变过程中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 | 第33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33-35页 |
| ·Fo 和Fv/Fm 值的变化 | 第33-34页 |
| ·ETR 和ΦPSⅡ的变化 | 第34-35页 |
| ·病害对茶树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病害对茶树新梢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5页 |
|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钙过量胁迫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与膜损伤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37-42页 |
|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7-39页 |
|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对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9-42页 |
| ·对SOD、POD、CAT 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对MDA 及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对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病害对叶绿素及其降解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 ·叶绿素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4页 |
| ·Chlase 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 ·MDCase 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8页 |
|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茶树生长不良的原因 | 第44-45页 |
| ·膜损伤情况及其原因 | 第45-47页 |
|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斑长期保持绿色的原因 | 第47-48页 |
| 5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