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引言 | 第16-2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冗余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冗余的概念 | 第18-19页 |
·冗余假说 | 第19页 |
·冗余度 | 第19页 |
·物种冗余 | 第19-20页 |
·基因(分子)冗余 | 第20页 |
·生长冗余 | 第20-21页 |
·作物的冗余及其产生的生态学机制 | 第21-23页 |
·个体器官冗余 | 第22页 |
·种群水平(组成)冗余 | 第22-23页 |
·冗余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第23-28页 |
·小麦生长冗余的研究 | 第24页 |
·水稻茎蘖冗余的研究 | 第24-25页 |
·果树的生殖期冗余与生理冗余的研究 | 第25页 |
·草地及其他生态系统中生长冗余的研究 | 第25-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试验地点 | 第28页 |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3页 |
·取样与保存 | 第29页 |
·子粒灌浆过程的模拟 | 第29页 |
·消光系数 | 第29页 |
·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9-31页 |
·叶面积 | 第29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29-30页 |
·穗位叶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30页 |
·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30-31页 |
·SOD、POD、CAT 活性及MDA 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1页 |
·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测定 | 第31-33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1-32页 |
·氮含量测定 | 第32页 |
·磷含量测定 | 第32页 |
·钾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5页 |
·低密度下不同冗余类型玉米品种筛选 | 第34页 |
·高密度下玉米叶片冗余研究 | 第34-38页 |
·高密度下不同剪叶处理对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 第36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38-46页 |
·对冠层消光系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穗位叶叶绿素含量 | 第39-40页 |
·穗位叶叶绿素a/b | 第40-41页 |
·穗位叶类胡萝卜素含量 | 第41-42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穗位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42-45页 |
·对穗位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对穗位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穗位叶细胞间隙CO_2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穗位叶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45-46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46-5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6-47页 |
·SOD 活性 | 第47-48页 |
·POD 活性 | 第48-49页 |
·MDA 含量 | 第49-50页 |
·CAT 活性 | 第50-51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玉米N、P、K 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地上部器官氮素含量 | 第51-52页 |
·地上部器官磷素含量 | 第52页 |
·地上部器官钾素含量 | 第52-53页 |
·地上部氮收获指数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剪叶对高产玉米产量和物质分配影响 | 第55-56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高产玉米群体源库关系的影响 | 第56-57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高产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高产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58页 |
·高密度下去冗余对高产玉米N、P、K 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2页 |
·高产玉米存在叶片冗余现象 | 第60页 |
·高产玉米去冗余后叶片光合性能提高 | 第60-61页 |
·高产玉米去冗余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膜质过氧化程度减缓 | 第61页 |
·高产玉米去冗余后N、P、K 积累特性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