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简介 | 第12-15页 |
·密码学 | 第12-14页 |
·密码系统的攻击方法 | 第14-15页 |
·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 第15页 |
·光学信息安全系统概述 | 第15-17页 |
·光学安全认证系统 | 第15-16页 |
·光学加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安全性 | 第17-19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光学图像加密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 第21-42页 |
·光波衍射理论 | 第21-29页 |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 | 第22-23页 |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 | 第23-26页 |
·透镜的相位变换作用 | 第26-27页 |
·透镜的傅立叶变换 | 第27-29页 |
·光学图像加密技术概述 | 第29-36页 |
·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 | 第29-31页 |
·二次相位加密技术 | 第31-32页 |
·基于菲涅尔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 | 第32页 |
·纯相位加密技术 | 第32-33页 |
·基于衍射光学元件的光学图像加密技术 | 第33-34页 |
·基于相移干涉术的图像加密技术 | 第34-35页 |
·其他光学图像加密技术 | 第35-36页 |
·相位恢复算法在光学图像加密系统中的应用 | 第36-41页 |
·GS算法的原理 | 第37-38页 |
·IFT(迭代傅立叶变换)算法的原理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振幅调制的双随机相位-振幅加密系统 | 第42-59页 |
·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安全隐患及几种典型的攻击方法 | 第42-49页 |
·A.Carnicer等人的“选择密文攻击”方法 | 第42-44页 |
·Peng.X等人的“已知明文攻击”方法 | 第44-46页 |
·Peng.X等人的“选择明文攻击”方法 | 第46-49页 |
·双随机相位-振幅加密系统 | 第49-51页 |
·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 | 第51-57页 |
·双随机相位-振幅加密系统的可行性验证 | 第52-55页 |
·双随机相位-振幅加密系统的各项参数对系统安全等级的影响 | 第55-57页 |
·双随机相位-振幅加密系统对已知明文攻击的抗攻击能力验证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像素随机置换技术的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 | 第59-71页 |
·像素置换技术 | 第59-63页 |
·数字图像的数字化表示 | 第60页 |
·像素置换技术 | 第60-62页 |
·像素随机置换技术的加密算法 | 第62-63页 |
·基于像素随机置换技术的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原理 | 第63-65页 |
·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 | 第65-69页 |
·基于像素随机置换技术的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可行性验证 | 第65-66页 |
·系统抗剪切攻击能力验证 | 第66页 |
·系统抗噪声攻击能力验证 | 第66-68页 |
·系统抗已知明文攻击能力的验证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