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 FLC基因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植物开花及其机制的研究 | 第9-12页 |
·FLC基因在植物开花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2-15页 |
2 芸薹属多倍体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芸薹属植物的遗传关系 | 第15页 |
·芸薹属植物中的比较基因组学 | 第15-16页 |
·甘蓝型油菜的FLC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 第17-19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概念 | 第17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 第17-18页 |
·SNP在甘蓝型油菜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A、C组分型的SNP特异性引物对的设计 | 第21-30页 |
1 SNP特异性引物对的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FLC1基因特异性SNP特异性引物对的设计 | 第21页 |
·FLC3基因特异性SNP引物的设计 | 第21-22页 |
2 A、C组FLC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比对 | 第22-28页 |
·A、C组的FLC基因cDNA序列多重比较分析 | 第22-24页 |
·序列对比找出FLC1基因cDNA在基因组序列全长中的位置 | 第24-26页 |
·序列对比找出FLC3基因cDNA在基因组序列全长中的位置 | 第26-27页 |
·SNP特异性位点选择的结果 | 第27-28页 |
3 引物设计结果 | 第28-29页 |
·FLC1基因的SNP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 | 第28-29页 |
·FLC3基因的SNP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 | 第2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A、C组分型的SNP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特异性SNP引物延伸的结果 | 第34-37页 |
·使用SNP特异性引物对对甘蓝型油菜cDNA中FLC片段克隆验证结果 | 第37-4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各生长状态及抽薹后各部位中A、C组FLC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4-57页 |
1 FLC通用检测引物对的设计 | 第44-45页 |
·序列比对与引物设计 | 第44页 |
·可扩增出片段的大小比较 | 第44页 |
·引物设计结果 | 第44-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50页 |
3 甘蓝型油菜各生长状态及各部位A、C组FLC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 | 第50-56页 |
·FLC通用检测引物的验证结果 | 第50-51页 |
·甘蓝型油菜(湘油15)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缩茎叶的FLC的表达分析 | 第51页 |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缩茎叶的FLC1与FLC3的表达分析 | 第51-53页 |
·甘蓝型油菜(湘油15)抽薹后(16周)各部位FLC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3-54页 |
·甘蓝型油菜(湘油15)抽薹后(16周)各个部位FLC1与FLC3的表达分析 | 第54-5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1 创新性的结果 | 第57页 |
·A、C组FLC1与FLC3基因分型引物的设计 | 第57页 |
·不同发育时期的甘蓝型油菜缩茎叶中A、C组FLC1与FLC3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7页 |
·抽薹后(16周)的甘蓝型油菜不同部位A、C组FLC1与FLC3基因表达情况 | 第57页 |
2 讨论 | 第57-60页 |
·A、C组分型的SNP引物设计及验证 | 第57-58页 |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以及抽薹后(16周)不同部位的甘蓝型油菜中A、C组FLC1及FLC3的表达情况 | 第58-60页 |
3 研究的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缩写词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