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二、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89页 |
第一部分 产后抑郁现状分析 | 第23-43页 |
一、国内外产后抑郁研究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一) 国内产后抑郁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二) 国外产后抑郁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二、产后抑郁干预实施现状分析 | 第34-39页 |
(一) 需方对心理保健的认知现状 | 第34-38页 |
(二) 社区产后抑郁预防干预工作开展情况 | 第38-39页 |
三、小结 | 第39-43页 |
(一) 国外产后抑郁的研究领域远远早于我国,经验值得借鉴 | 第39-40页 |
(二)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40页 |
(三) 国内相关研究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0-41页 |
(四) 预防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应成为今后国内研究重点 | 第41页 |
(五) 国内亟需加强社区层面的产后抑郁研究 | 第41-42页 |
(六) 供需双方认知状况 | 第42-43页 |
第二部分 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适宜技术遴选 | 第43-65页 |
一、干预方法与工具的遴选 | 第43-48页 |
(一) 产后抑郁预防干预措施分析 | 第43-46页 |
(二) 集体心理干预理念 | 第46-47页 |
(三) 集体干预理念中各项干预活动的方法和工具遴选 | 第47-48页 |
二、干预内容遴选 | 第48-57页 |
(一) 现有心理保健内容的收集和归纳 | 第48-50页 |
(二) 健康教育读本内容的遴选 | 第50-51页 |
(三) 孕产期集体课程教材内容遴选 | 第51-57页 |
三、评估工具的遴选 | 第57-60页 |
(一) 既往评估工具收集与分析 | 第57-59页 |
(二) 本研究评估工具遴选 | 第59-60页 |
四、干预频率与时机的确定 | 第60-65页 |
(一) 产前干预频率与时机确定 | 第60-63页 |
(二) 产后干预频率与时机确定 | 第63-65页 |
第三部分 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方案拟定 | 第65-75页 |
一、干预方案拟定思路 | 第65-66页 |
(一) 干预框架构建思路 | 第65-66页 |
(二) 调查评估流程构建思路 | 第66页 |
二、干预方案要素阐述 | 第66-71页 |
(一) 干预的预期目标与定位 | 第66-67页 |
(二) 预防干预的目标人群 | 第67页 |
(三) 干预方法与工具 | 第67页 |
(四) 干预内容 | 第67-69页 |
(五) 调查评估工具 | 第69页 |
(六) 干预时机与频率 | 第69页 |
(七) 服务机构与人员 | 第69-70页 |
(八) 干预与转诊流程 | 第70-71页 |
三、干预方案框架和流程 | 第71-72页 |
(一) 总体框架 | 第71-72页 |
(二) 调查评估流程 | 第72页 |
四、干预方案具体操作步骤 | 第72-75页 |
第四部分 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方案论证 | 第75-89页 |
一、干预方案论证思路 | 第75-76页 |
(一) 适宜技术的论证思路 | 第75-76页 |
(二) 干预框架和流程论证思路 | 第76页 |
二、专家论证结果 | 第76-81页 |
(一) 适宜技术论证 | 第76-77页 |
(二) 《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框架和流程》论证 | 第77-80页 |
(三) 方案整体论证 | 第80-81页 |
三、干预现场论证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一) 适宜技术论证 | 第81-82页 |
(二) 《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框架和流程》论证 | 第82-85页 |
(三) 方案整体论证 | 第85页 |
四、供方论证结果 | 第85-86页 |
五、需方论证结果 | 第86-88页 |
六、小结 | 第88-89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89-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综述 | 第98-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