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辩护律师的会见权 | 第8-14页 |
一、有关辩护律师会见权的立法规定 | 第8-10页 |
(一) 联合国关于会见权的规定 | 第8页 |
(二) 世界主要国家对于辩护律师会见权的规定 | 第8-9页 |
(三) 我国关于会见权的立法 | 第9-10页 |
二、辩护律师行使会见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第10-11页 |
(一) 会见需要经有关机关的批准 | 第10页 |
(二)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侦查机关均派员在场 | 第10页 |
(三) 律师会见次数及内容均进行限制 | 第10-11页 |
三、辩护律师行使会见权难的原因 | 第11-12页 |
(一) 控辩双方地位上的天然不平等 | 第11页 |
(二) 怕律师过多介入侦查程序会影响影响整个侦查进程 | 第11页 |
(三) 我国对刑事辩护的社会评价、司法传统以及司法体系的不足 | 第11-12页 |
四、保障辩护律师会见权行使的建议 | 第12-14页 |
(一) 清理刑事诉讼法中会见权的规定 | 第12-13页 |
(二) 完善会见权的告知制度 | 第13页 |
(三) 建立有效的救济制度 | 第13页 |
(四) 建立配套的惩罚措施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 第14-21页 |
一、有关辩护律师阅卷权的立法规定 | 第14-15页 |
(一) 联合国公约关于阅卷权的规定 | 第14页 |
(二) 主要国家关于阅卷权的规定 | 第14-15页 |
(三) 我国关于阅卷权的立法 | 第15页 |
二、辩护律师行使阅卷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第15-17页 |
(一) 阅卷范围过窄 | 第15-16页 |
(二) 律师在侦查阶段没有阅卷权 | 第16页 |
(三) 阅卷时间过短 | 第16页 |
(四) 法院或者检察院提供的阅卷条件有限 | 第16-17页 |
(五) 阅卷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 | 第17页 |
三、辩护律师行使阅卷权困难的原因 | 第17-18页 |
(一) 法律上的原因 | 第17页 |
(二) 阅卷权缺乏保障 | 第17-18页 |
(三) 部分辩护律师本身素质不高 | 第18页 |
(四) 案卷移送制度存在问题 | 第18页 |
四、保障辩护律师阅卷权行使的建议 | 第18-21页 |
(一) 以法律的形式,扩大并明确阅卷的范围 | 第18-19页 |
(二) 在侦查阶段赋予律师阅卷权 | 第19页 |
(三) 规范阅卷程序 | 第19页 |
(四) 建立完善的阅卷权保障机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 第21-28页 |
一、有关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立法规定 | 第21-22页 |
(一) 主要国家关于调查取证权的规定 | 第21-22页 |
(二)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立法 | 第22页 |
二、辩护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第22-24页 |
(一) 侦查阶段律师没有调查取证权 | 第22-23页 |
(二) 调查取证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 第23页 |
(三) 向被害人收集证据,需经“双重许可” | 第23页 |
(四) 调查取证的请求权规定过于抽象 | 第23页 |
(五) 辩护律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 第23-24页 |
(六) 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风险较高 | 第24页 |
三、辩护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困难的原因 | 第24-26页 |
(一) 立法上的缺陷 | 第24-25页 |
(二) 侦控机关与辩护律师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直接冲突 | 第25页 |
(三) 法制传统与法治文化 | 第25-26页 |
四、保障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建议 | 第26-28页 |
(一) 立法上的改革和完善 | 第26-27页 |
(二) 加强律师的行业自律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