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及其调控机理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2页
   ·森林土壤呼吸野外测定方法第19-21页
     ·碱吸收法第19页
     ·气相色谱法第19-20页
     ·红外气体分析仪法第20页
     ·涡度相关法第20-21页
   ·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因素第21-24页
     ·环境及其它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21-22页
     ·营林活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22-23页
     ·生物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23-24页
   ·森林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第24-25页
     ·森林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第24页
     ·森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第24-25页
   ·森林土壤自养呼吸与异养呼吸的分离第25-26页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第26-29页
     ·传统描述土壤呼吸的经验公式第26-27页
     ·Q_(10) 与土壤质量关系的争论第27-28页
     ·自养呼吸与异养呼吸敏感性差异第28-29页
   ·国内森林土壤呼吸研究概况第29-3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页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暖温带锐齿栎林长期演替序列土壤呼吸季节及空间变异第32-49页
   ·引言第32-33页
   ·材料和方法第33-36页
     ·研究地点及实验设计第33-34页
     ·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的测定第34页
     ·土壤物理性状、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根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第34页
     ·数据分析第34-36页
   ·结果第36-46页
     ·土壤CO_2 通量季节格局及相关环境因子第36-41页
     ·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第41-43页
     ·生长季累积土壤表面CO_2 通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第43-46页
   ·讨论第46-49页
     ·土壤CO_2 通量及其季节动态第46-48页
     ·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季节格局第48-49页
第三章 暖温带锐齿栎林长期演替序列土壤根系呼吸和异养呼吸分离第49-69页
   ·引言第49-50页
   ·材料和方法第50-53页
     ·研究地点及实验设计第50页
     ·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的测定第50-51页
     ·土壤碳含量、轻组有机碳、根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第51页
     ·数据分析第51-53页
   ·结果第53-64页
     ·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第53-56页
     ·土壤呼吸季节动态第56-58页
     ·土壤呼吸各组分生长季累积通量第58-63页
     ·壕沟效应第63-64页
   ·讨论第64-69页
     ·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第64-65页
     ·根系与异养呼吸模型第65-66页
     ·生长季土壤呼吸组分及其控制因素第66-67页
     ·壕沟效应对土壤微气候及呼吸的影响第67-69页
第四章 锐齿栎次生林与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及其调控因子的差异第69-91页
   ·引言第69-70页
   ·材料与方法第70-73页
     ·样地基本情况与实验设计第70-71页
     ·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的测定第71页
     ·土壤碳含量、轻组有机碳、根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第71-72页
     ·土壤呼吸温度效应的消除第72页
     ·土壤碳库活度的定义第72-73页
     ·统计分析第73页
   ·结果第73-85页
     ·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季节格局第73-78页
     ·影响土壤呼吸空间格局的因素第78-83页
     ·温度敏感性第83-85页
   ·讨论第85-91页
     ·土壤呼吸空间变异及其季节动态第85-86页
     ·土壤呼吸空间变异及其控制因素第86-88页
     ·Q_(10) 值空间变异第88-91页
第五章 沿海拔梯度土壤互置实验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第91-106页
   ·引言第91-92页
   ·材料及方法第92-95页
     ·研究地点第92页
     ·实验设计第92页
     ·样地及土壤特征第92-93页
     ·净氮周转第93页
     ·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的测定第93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第93-94页
     ·数据分析第94-95页
   ·结果第95-102页
     ·土壤微气候变化第95-96页
     ·土壤氮周转第96页
     ·土壤 CO_2 通量变化第96-101页
     ·温度敏感性、基础呼吸、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第101-102页
   ·讨论第102-106页
     ·土壤移位对净氮周转的影响第102-103页
     ·土壤移位对土壤呼吸和微气候的影响第103-104页
     ·土壤移位对活性碳库及 Q10 值的影响第104-106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106-108页
   ·结论第106-107页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
下一篇: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