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1 引言 | 第15-23页 |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0页 |
·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 第16-18页 |
·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 第18-19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实测规律 | 第23-43页 |
·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沉陷特性概述 | 第23-24页 |
·厚松散层下深部采煤地表移动实测资料 | 第24-26页 |
·淮南矿务局谢桥矿概况 | 第24页 |
·11118工作面概况及地质采矿条件 | 第24-25页 |
·11118地表移动观测站概况 | 第25页 |
·11118观测站附近地下开采情况 | 第25-26页 |
·厚松散层下深部采煤地表移动规律及特性 | 第26-40页 |
·稳定后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26-30页 |
·动态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30-33页 |
·地表移动角量参数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地表移动动态参数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概率积分参数特性分析 | 第37-40页 |
·与一般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异同 | 第40页 |
·一般条件下倾斜煤层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点 | 第40页 |
·一般条件下深部单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点 | 第40页 |
·厚松散层下深部采煤地表移动变形特点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 | 第43-61页 |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概述 | 第43-44页 |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设计 | 第44-49页 |
·试验目的及特殊性 | 第44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4-45页 |
·模拟工作面概况 | 第45页 |
·相似系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相似材料配比及用量 | 第46-47页 |
·模型的开采与观测 | 第47-49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9页 |
·松散层的相似材料合理性分析 | 第49-51页 |
·采场覆岩破坏特性与规律分析 | 第51-54页 |
·上覆岩土体移动规律分析 | 第54-59页 |
·试验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 第61-87页 |
·离散单元法和FLAC~(3D)有限差分程序简介 | 第61-63页 |
·离散单元法简介 | 第61-62页 |
·FLAC~(3D)有限差分程序简介 | 第62-63页 |
·厚松散层下深部采煤覆岩破坏规律离散元数值模拟 | 第63-72页 |
·离散元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63-65页 |
·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厚松散层下深部采煤地表移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85页 |
·FLAC~(3D)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松散层厚度对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的影响 | 第74-78页 |
·基岩厚度对厚松散层下采煤地表移动的影响 | 第78-82页 |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应用研究 | 第87-97页 |
·16118工作面概况 | 第87-89页 |
·16118工作面采动影响分析 | 第89-93页 |
·预计参数求取 | 第89页 |
·地表沉陷预计及采动影响分析 | 第89-93页 |
·16118工作面地表移动实测资料验证 | 第93-96页 |
·16118地表移动观测站概况 | 第93页 |
·实际开采情况及实测资料分析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研究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107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7页 |
主要获奖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