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网分析平台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对等计算相关介绍 | 第10-11页 |
·对等网研究面临的困难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对等网分析技术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对等网分析技术简介 | 第16-17页 |
·对等网分析技术定义 | 第16页 |
·对等网仿真技术 | 第16-17页 |
·对等网信息采集技术 | 第17页 |
·对等网分析系统 | 第17-18页 |
·对等网分析系统现状 | 第18-22页 |
·对等网仿真系统现状 | 第18-21页 |
·对等网信息采集现状 | 第21-22页 |
·现有对等网分析系统存在的不足 | 第22页 |
·对等网分析平台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动态仿真网络构建技术研究 | 第24-44页 |
·动态仿真网络构建技术介绍 | 第24-28页 |
·动态仿真网络构建技术定义 | 第24-25页 |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5页 |
·动态仿真网络构建技术设计目标 | 第25-27页 |
·集成动态仿真网络构建技术 | 第27-28页 |
·节点状态迁移技术 | 第28-38页 |
·仿真节点状态介绍 | 第28-30页 |
·系统触发状态迁移技术 | 第30页 |
·用户触发状态迁移技术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38页 |
·运行环境 | 第31-32页 |
·系统触发状态迁移测试 | 第32-34页 |
·用户触发状态迁移测试 | 第34-38页 |
·异构网络构建技术 | 第38-43页 |
·仿真网络时延设置设计 | 第38-40页 |
·仿真网络带宽设置设计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时延测试 | 第41-42页 |
·带宽测试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快速计算网络直径算法研究 | 第44-61页 |
·引言 | 第44页 |
·网络直径相关介绍 | 第44-45页 |
·网络直径的定义 | 第44-45页 |
·现有网络直径算法相关介绍 | 第45页 |
·基于图压缩的快速网络直径算法 | 第45-55页 |
·相关概念 | 第45-49页 |
·算法描述 | 第49页 |
·算法实例 | 第49-52页 |
·算法分析 | 第52-55页 |
·实验分析 | 第55-60页 |
·评估指标 | 第55页 |
·实验环境及参数设计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对等网分析平台跨界兼容技术研究 | 第61-74页 |
·引言 | 第61页 |
·跨界兼容技术设计目标 | 第61-62页 |
·跨界兼容技术 | 第62-68页 |
·节点与端口映射技术 | 第62-65页 |
·节点与端口映射表 | 第63-64页 |
·网络连接的建立与关闭 | 第64-65页 |
·消息格式转化技术 | 第65-66页 |
·消息格式 | 第65-66页 |
·处理UDP/TCP 数据包 | 第66页 |
·消息接收同步技术 | 第66-68页 |
·节点消息队列作用 | 第67页 |
·节点消息队列管理 | 第67-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3页 |
·1 对等网信息捕获实验 | 第68-70页 |
·2 对等网分析平台性能测试 | 第70-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科研工作情况 | 第82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