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半岛碎片式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城市空间改头换面 | 第15-16页 |
·碎片式历史环境面临危机 | 第16页 |
·城市多元文化崛起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碎片式历史环境及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现代城市空间 | 第21-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页 |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4-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渝中半岛发展演变及碎片式历史环境的形成 | 第29-51页 |
·渝中半岛空间发展演变 | 第29-38页 |
·封建社会时期渝中半岛城市空间的形成 | 第29-31页 |
·开埠时期渝中半岛城市空间的发展 | 第31-32页 |
·陪都时期渝中半岛城市空间的发展 | 第32-33页 |
·解放后渝中半岛城市空间的发展 | 第33-34页 |
·改革开放以后渝中半岛城市空间的发展 | 第34-35页 |
·演变过程分析 | 第35-38页 |
·渝中半岛碎片式历史环境的空间分布 | 第38-46页 |
·历史街区的分布 | 第38-40页 |
·文物古迹的分布 | 第40-46页 |
·碎片式历史环境时空格局分析 | 第46-47页 |
·渝中半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碎片式历史环境特征 | 第51-63页 |
·空间形态特征 | 第51-55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传统城市空间特征 | 第52-55页 |
·文化特征 | 第55-58页 |
·碎片式历史环境文化特征 | 第55-56页 |
·碎片式历史环境的文化价值 | 第56-58页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58-61页 |
·经济特征 | 第59-60页 |
·社会特征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碎片式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空间的矛盾分析 | 第63-87页 |
·社会分异 | 第63-67页 |
·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 | 第63-64页 |
·社会分异的表现 | 第64-66页 |
·社会分异的根源与弊端 | 第66-67页 |
·文化断层 | 第67-74页 |
·城市空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68-69页 |
·现代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 | 第69-71页 |
·文化断层的原因及表现 | 第71-74页 |
·功能发展失衡 | 第74-77页 |
·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 | 第74-76页 |
·历史地段功能变更与衰退 | 第76-77页 |
·功能发展失衡的根源与弊端 | 第77页 |
·空间形态冲突 | 第77-84页 |
·空间分布失衡 | 第78-80页 |
·空间肌理变异 | 第80-82页 |
·街道立面突变 | 第82-83页 |
·天际线破碎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5 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理念与目标 | 第87-95页 |
·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理念 | 第87-90页 |
·理论基础 | 第87-89页 |
·协同发展理念 | 第89-90页 |
·城市空间协同发展原则 | 第90-91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9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90-91页 |
·公平性原则 | 第91页 |
·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目标 | 第91-94页 |
·城市空间的多样性 | 第91-92页 |
·城市空间的延续性 | 第92-93页 |
·城市空间的可意象性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碎片式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策略 | 第95-135页 |
·空间结构整合 | 第95-106页 |
·完善城市空间系统 | 第95-102页 |
·构建历史网络 | 第102-104页 |
·建立良好的城市意象 | 第104-106页 |
·空间形态缝合 | 第106-114页 |
·关联耦合 | 第107-109页 |
·界面协调 | 第109-111页 |
·空间修复 | 第111-114页 |
·城市功能互补 | 第114-122页 |
·完善中心区功能体系 | 第114-117页 |
·历史地段功能置换 | 第117-120页 |
·依托现代城市功能带动 | 第120-122页 |
·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 第122-129页 |
·传统文化保护与展示 | 第123-126页 |
·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 | 第126-128页 |
·城市空间节点场所感营造 | 第128-129页 |
·社会关系织补 | 第129-133页 |
·居住整合 | 第130-132页 |
·原居民社会职能改造 | 第132页 |
·引入社会其他阶层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7 结语 | 第135-13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5页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附录 | 第143-169页 |
A. 渝中半岛碎片式历史环境概况 | 第143-164页 |
B. 渝中半岛碎片式历史环境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 第164-169页 |
C. 笔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