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霉形体(支原体)论文

鸡毒支原体两种膜相关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缩略词表第8-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 烯醇化酶第13-16页
   ·烯醇化酶概述第13-14页
   ·烯醇化酶的同工酶第14页
   ·烯醇化酶的功能第14-15页
   ·鸡毒支原体中的烯醇化酶第15-16页
 2 神经氨酸酶第16-18页
   ·神经氨酸酶概述第16-17页
   ·AIV 中的NA第17页
   ·NDV 中的NA第17页
   ·支原体中的NA第17-18页
 3 LicA第18页
 4 支原体表达的蛋白激酶第18-21页
 参考文献第21-23页
第二部分 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生物学活性研究第23-60页
 第一章 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的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第23-3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3-27页
   ·毒株、菌株、细胞、实验动物第23页
   ·载体与主要试剂第23-24页
   ·支原体培养基的配制第24页
   ·MG 基因组的提取第24页
   ·烯醇化酶的重叠PCR 扩增第24-25页
   ·原核表达载体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第25-26页
   ·可溶性分析第26页
   ·多抗制备第26页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6页
   ·MG 全菌裂解产物ELISA 检测第26页
   ·Western-blot 检测第26-27页
  2 结果第27-31页
   ·重叠PCR 扩增烯醇化酶基因第27-28页
   ·原核表达第28页
   ·可溶性分析第28页
   ·MG 全菌裂解产物ELISA 检测第28-29页
   ·多抗血清的Western-blot 检测第29-30页
   ·制备6 株单克隆抗体第30页
   ·单抗的Western-blotting 检测第30-31页
  3 讨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第二章 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的膜定位特性研究第34-3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5页
   ·毒株第34页
   ·抗体与试剂第34页
   ·MG 膜蛋白提取第34-35页
   ·Western-blot 试验第35页
   ·悬浮法免疫荧光试验第35页
   ·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第35页
  2 结果第35-37页
   ·膜蛋白的提取第35页
   ·Western-blot 检测第35页
   ·悬浮法免疫荧光检测第35-37页
   ·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第37页
  3 讨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三章 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的酶活性测定第39-4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9-41页
   ·毒株第39页
   ·试剂第39页
   ·NADH 间接检测法第39-40页
   ·PEP 直接检测酶活性第40-41页
  2 结果第41-46页
   ·重组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rMGEno)比活性测定第41-42页
   ·PEP OD 值与浓度的标准曲线第42页
   ·烯醇化酶单一酶活性检测第42-44页
   ·pH 值对rMGEno 酶活性的影响第44页
   ·金属阳离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第44页
   ·温度对rMGEno 酶活性的影响第44-46页
  3 讨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四章 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黏附特性及细胞入侵阻断试验第49-6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9-53页
   ·毒株、细胞第49-50页
   ·试剂第50页
   ·Plasminogen Binding 试验第50页
   ·Fibronectin Binding 试验第50页
   ·rMGEno 与Plg 的结合反应第50页
   ·Ligand Blot 试验第50-51页
   ·鸡毒支原体细胞黏附试验和入侵试验第51-52页
   ·庆大霉素入侵试验及入侵阻断试验第52-53页
   ·统计分析第53页
  2 结果第53-57页
   ·ChPlg 和HuFln 的结合试验第53页
   ·配体结合试验第53-55页
   ·tPA 激活对MG 黏附的影响第55页
   ·庆大霉素抑制浓度的确定第55页
   ·Eno 抗体对MG 黏附的影响第55-56页
   ·Eno 抗体对MG 入侵细胞的影响第56-57页
  3 讨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三部分 鸡毒支原体神经氨酸酶生物学活性研究第60-82页
 第五章 鸡毒支原体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及生物被膜检测第60-6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0-62页
   ·毒株、菌株第60页
   ·主要试剂第60-61页
   ·支原体菌体总蛋白的NA 活性检测第61页
   ·支原体生物被膜的检测第61-62页
  2 结果第62-66页
   ·不同病原体中NA 活性位点的比对第62页
   ·支原体菌体总蛋白的NA 活性检测第62-64页
   ·MG 生物被膜的检测第64-66页
  3 讨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六章 鸡毒支原体神经氨酸酶的多点突变技术第69-8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9-75页
   ·毒株、菌株第69页
   ·载体及主要试剂第69页
   ·NA C 末端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鉴定第69-71页
   ·NA 多点突变引物的设计第71-73页
   ·重叠PCR 扩增NA 多点突变体第73-75页
   ·NA 全长的构建第75页
  2 结果第75-79页
   ·NA C 末端PCR 扩增第75页
   ·NA C 末端的原核表达第75页
   ·NA C 末端的可溶性分析第75-76页
   ·多抗血清的Western-blot 检测第76-77页
   ·NA N 端的多点突变第77-78页
   ·NA C 端的多点突变第78-79页
   ·NA 全长的构建第79页
  3 讨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全文总结第82-83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病原核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
下一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株VP2蛋白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