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2页 |
1. 古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病因的认识 | 第11-12页 |
·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治疗的认识 | 第13页 |
2.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 第13-16页 |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3-14页 |
·治疗的研究 | 第14-16页 |
3. 现代医学对早期先兆流产的研究概况 | 第16-22页 |
·病因病理的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治疗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 临床资料 | 第22-24页 |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5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5-33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6页 |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第26-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4-42页 |
1. 安子合剂治疗脾肾两虚、血热夹瘀型先兆流产的立论依据 | 第34-35页 |
·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为安胎之本 | 第34页 |
·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为养胎之要 | 第34-35页 |
2. 安子合剂的组方特点和作用机理探讨 | 第35-41页 |
·安子合剂的组方和用药特点分析 | 第35-37页 |
·安子合剂药物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38页 |
·疗效分析及作用机理探讨 | 第38-41页 |
3.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