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耕地保护和耕地保护制度 | 第14-16页 |
·耕地保护补偿和补偿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国内耕地保护补偿的探索实践 | 第18-19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耕地的概念 | 第22页 |
·耕地保护的内涵 | 第22页 |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内涵 | 第22-23页 |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 | 第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稀缺原理 | 第23-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4页 |
·土地价值理论 | 第24-25页 |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5-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30页 |
第3章 重庆市耕地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 第30-35页 |
·重庆市概况和耕地资源现状 | 第30-32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0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0-31页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1-32页 |
·耕地资源现状 | 第32页 |
·重庆市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 第32-35页 |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 第32-33页 |
·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 第33-34页 |
·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 第34-35页 |
第4章 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 | 第35-42页 |
·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意义 | 第35-36页 |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抑制耕地过速减少 | 第35页 |
·协调区域经济利益,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 第35-36页 |
·纠正市场政府失灵,促进耕地价值显化 | 第36页 |
·创新城乡协调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第36页 |
·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36-38页 |
·补偿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7页 |
·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 | 第37页 |
·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 | 第37-38页 |
·补偿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38页 |
·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构建思路 | 第38-42页 |
·搭建补偿机制的运行平台 | 第38-39页 |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思路 | 第39-40页 |
·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补偿思路 | 第40-42页 |
第5章 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42-57页 |
·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 | 第42-48页 |
·耕地赤字/盈余 | 第42-43页 |
·重庆市耕地赤字/盈余测算 | 第43-45页 |
·耕地保护补偿面积的标准化 | 第45-48页 |
·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48-55页 |
·重庆市耕地资源价值核算 | 第48-53页 |
·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 | 第53-55页 |
·补偿资金的核算 | 第55页 |
·统筹基金的运行和监管 | 第55-57页 |
·补偿资金的收取与拨付 | 第55-56页 |
·补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 | 第56页 |
·区域补偿的监督和奖惩 | 第56-57页 |
第6章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7-60页 |
·法律保障 | 第57页 |
·制度保障 | 第57-59页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57页 |
·耕地资源产权制度 | 第57-58页 |
·耕地资源税费制度 | 第58页 |
·耕地资源价值核算制度 | 第58-59页 |
·耕地保护补偿绩效考评制度 | 第59页 |
·技术保障 | 第59-60页 |
·耕地价值评估技术 | 第59页 |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技术 | 第59页 |
·耕地保护动态监测技术 | 第59-60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