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绪论 | 第13-24页 |
1.1引言 | 第13页 |
1.2染料的种类 | 第13-14页 |
1.3染料的去除方法 | 第14-19页 |
1.3.1光催化去除污染物 | 第14-16页 |
1.3.1.1光催化原理 | 第14-15页 |
1.3.1.2影响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因素 | 第15-16页 |
1.3.2吸附去除污染物 | 第16-19页 |
1.3.2.1吸附材料 | 第17-19页 |
1.4LDO | 第19-20页 |
1.5ZnO | 第20-22页 |
1.5.1ZnO的合成方法 | 第21页 |
1.5.2ZnO的晶型 | 第21-22页 |
1.6论文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选题思路 | 第22页 |
1.6.2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坡缕石/Zn-Mg-Al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4-43页 |
2.1引言 | 第24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2PGS/Zn-Mg-AlLDH的制备 | 第25页 |
2.2.3PGS/Zn-Mg-AlLDO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4光催化实验 | 第26页 |
2.2.5吸附实验 | 第26-27页 |
2.2.5.1吸附染料 | 第26页 |
2.2.5.2吸附金属离子 | 第26-27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27-42页 |
2.3.1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32页 |
2.3.1.1红外光谱(FT-IR) | 第27页 |
2.3.1.2X-射线衍射(XRD) | 第27-28页 |
2.3.1.3扫描电镜(SEM) | 第28-30页 |
2.3.1.4比表面积(BET) | 第30页 |
2.3.1.5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DRS) | 第30-31页 |
2.3.1.6光致发光光谱检测(PL) | 第31-32页 |
2.3.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32-38页 |
2.3.2.1光催化剂的筛选 | 第32-33页 |
2.3.2.23%PGS/Zn-Mg-Al(4:1:1)LDO对不同染料中的光催化活性 | 第33-35页 |
2.3.2.33%PGS/Zn-Mg-Al(4:1:1)LDO用量对孔雀石绿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5页 |
2.3.2.4孔雀石绿染料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2.5活性基团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2.6催化剂重复试验效果 | 第37-38页 |
2.3.33%PGS/Zn-Mg-Al(4:1:1)LDO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8-41页 |
2.3.3.1接触时间对甲基橙、酸性品红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2.3.3.2甲基橙、酸性品红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8-40页 |
2.3.3.3复合材料对阴离子和阳离子染料混合溶液的去除能力 | 第40-41页 |
2.3.43%PGS/Zn-Mg-Al(4:1:1)LDO的光催化和吸附机理研究 | 第41-42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坡缕石/Zn-Mg-Cr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3-61页 |
3.1前言 | 第43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2PGS/Zn-Mg-CrLDH的制备 | 第44页 |
3.2.3PGS/Zn-Mg-CrLDO的制备 | 第44页 |
3.2.4光催化实验 | 第44-45页 |
3.2.5吸附实验 | 第45页 |
3.2.5.1吸附染料 | 第45页 |
3.2.5.2吸附金属离子 | 第45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3.3.1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51页 |
3.3.1.1红外光谱(FT-IR) | 第45-46页 |
3.3.1.2X-射线衍射(XRD) | 第46-47页 |
3.3.1.3扫描电镜(SEM) | 第47-48页 |
3.3.1.4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48-49页 |
3.3.1.5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DRS) | 第49-50页 |
3.3.1.6光致发光光谱检测(PL) | 第50-51页 |
3.3.2复合材料对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51-56页 |
3.3.2.1催化剂的筛选 | 第51-52页 |
3.3.2.210%PGS/Zn-Mg-Cr-3LDO对不同染料的去除情况 | 第52-53页 |
3.3.2.3复合材料用量对孔雀石绿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4孔雀石绿染料的初始浓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5活性基团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6催化剂重复试验效果 | 第56页 |
3.3.3复合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56-59页 |
3.3.3.1振荡时间对酸性品红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3.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7-59页 |
3.3.410%PGS/Zn-Mg-Cr-3LDO的光催化和吸附机理探究 | 第59-60页 |
3.4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坡缕石/Zn-Mg-Bi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1-80页 |
4.1前言 | 第61页 |
4.2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2.1试剂及仪器 | 第61-62页 |
4.2.2PGS/Zn-Mg-BiLDH的制备 | 第62页 |
4.2.3PGS/Zn-Mg-BiLDO的制备 | 第62-63页 |
4.2.4光催化实验 | 第63页 |
4.2.5吸附实验 | 第63页 |
4.2.5.1吸附染料 | 第63页 |
4.2.5.2吸附金属离子 | 第63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63-79页 |
4.3.1催化剂的表征 | 第63-69页 |
4.3.1.1红外光谱(FT-IR) | 第63-64页 |
4.3.1.2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4-65页 |
4.3.1.3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65-66页 |
4.3.1.4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66-67页 |
4.3.1.5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DRS) | 第67-68页 |
4.3.1.6光致发光光谱检测(PL) | 第68-69页 |
4.3.2复合材料对阳离子染料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69-75页 |
4.3.2.1光催化剂的筛选 | 第69-70页 |
4.3.2.25%PGS/Zn-Mg-Bi(1:1:1)LDO对不同染料的去除情况 | 第70-71页 |
4.3.2.3复合材料用量对孔雀石绿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2.4孔雀石绿染料的初始浓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5活性基团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2.6催化剂重复试验效果 | 第74-75页 |
4.3.3复合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75-78页 |
4.3.3.1振荡时间对甲基橙和酸性品红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5页 |
4.3.3.2复合材料吸附甲基橙和酸性品红的动力学研究 | 第75-78页 |
4.3.45%PGS/Zn-Mg-Bi(1:1:1)LDO的光催化和吸附机理探究 | 第78-79页 |
4.4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5.1主要结论 | 第80-83页 |
5.2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个人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