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循环稳定性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碳材料 | 第12-14页 |
| ·金属及其合金负极 | 第14页 |
| ·氧化物 | 第14页 |
| ·复合负极 | 第14-15页 |
| ·硅基负极材料 | 第15-18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9页 |
| ·实验药品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 ·制备浆料采用的体系 | 第19-20页 |
|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装配 | 第20-22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20-21页 |
| ·电池的装配 | 第21-22页 |
| ·物理测试 | 第22-2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 ·X 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22-2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3页 |
| ·比表面积(BET 吸附)测试 | 第23-24页 |
| ·TG/DSC 热重分析 | 第24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24-25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5-26页 |
| 第3章 多孔硅电极的性能研究 | 第26-40页 |
| ·多孔硅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 ·多孔硅前驱体电极性能表征 | 第26-28页 |
| ·多孔硅电极孔的形成过程 | 第28-34页 |
| ·多孔硅电极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4-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硅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0-51页 |
| ·极片的制备 | 第40-41页 |
| ·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硅电极的表面形貌及性能表征 | 第41-45页 |
| ·表面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2-45页 |
| ·表面活性剂对多孔硅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5-49页 |
| ·表面形貌表征 | 第45-46页 |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5章 其他因素对纳米硅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51-64页 |
| ·搅拌方法对硅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两种搅拌方法制备的电极的物理形貌表征 | 第52页 |
| ·两种搅拌方法制备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2-53页 |
| ·丙酮分散剂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 ·添加丙酮分散剂后硅电极物理形貌表征 | 第54-55页 |
| ·添加丙酮分散剂后纳米硅电极电化学表征 | 第55-56页 |
| ·导电剂对纳米硅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 ·物理形貌表征 | 第57-58页 |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8-61页 |
| ·活性物质含量对硅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