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论文

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引言第12-13页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现状第13-19页
     ·试验方法第13-15页
     ·数值方法第15-17页
     ·经验方法第17-19页
   ·岩体力学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19-25页
     ·开挖损伤效应第19-21页
     ·结构效应第21-23页
     ·尺寸效应第23-25页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5-2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研究思路第26-27页
第二章 岩体变形参数测试方法第27-39页
   ·概述第27页
   ·岩体变形参数测试方法第27-36页
     ·室内试验方法第27-30页
     ·承压板试验第30-33页
     ·钻孔变形试验第33-35页
     ·狭缝试验第35-36页
     ·其它方法第36页
   ·不同方法测试结果的差异第36-38页
     ·室内外试验结果的差异第36-37页
     ·不同现场试验结果的差异第37-38页
   ·岩体变形参数测试方法发展趋势探讨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岩体变形参数确定的经验方法第39-59页
   ·概述第39页
   ·岩体变形参数的影响因素第39-41页
     ·岩块力学特性第39-40页
     ·结构面特性第40页
     ·岩体结构第40页
     ·地应力水平第40-41页
     ·开挖损伤因素第41页
     ·地下水影响第41页
   ·岩体分级方法第41-46页
     ·RQD分类法第41-42页
     ·Q分级法第42页
     ·RMR分级法第42-43页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第43-44页
     ·水利水电岩体分级标准第44页
     ·岩体结构与岩体分级的关系第44-46页
   ·岩体分级指标之间的关系第46-48页
     ·RMR与Q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第46-47页
     ·其它指标与BQ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第47-48页
   ·岩体变形参数计算的经验公式第48-50页
     ·与岩块和结构面特性有关的经验公式第48-49页
     ·与岩体分级指标相关的经验公式第49-50页
   ·基于BQ指标的岩体变形参数计算方法第50-58页
     ·基于BQ值的Em计算方法第50-53页
     ·基于BQ值和Ei的Em计算方法第53-57页
     ·岩体状态因子M的定性评价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岩体变形参数的开挖损伤效应第59-85页
   ·概述第59页
   ·围岩开挖损伤区研究方法第59-61页
     ·理论解方法第59-60页
     ·测试方法第60-61页
     ·反演方法第61页
   ·开挖损伤区反演分析方法第61-66页
     ·正交设计第62页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62-64页
     ·粒子群算法第64页
     ·LSSVM和PSO的位移反分析模型第64-66页
   ·工程实例第66-84页
     ·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开挖损伤反分析第66-74页
     ·溪洛渡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开挖损伤反分析第74-79页
     ·其它实例第79-83页
     ·总结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岩体变形参数的结构效应第85-109页
   ·概述第85页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的计算方法第85-100页
     ·结构面变形特性第85-87页
     ·理论方法第87-100页
   ·随机节理岩体变形模量计算第100-106页
     ·计算公式第100-102页
     ·算例分析第102-104页
     ·与其它文献算例对比分析第104-106页
   ·工程实例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第109-130页
   ·概述第109页
   ·概率研究方法第109-121页
     ·概率研究方法原理第109-110页
     ·岩体力学参数的统计特征分析第110-112页
     ·基于概率方法的数值模拟试验第112-114页
     ·工程实例第114-121页
   ·多尺度研究方法第121-127页
     ·多尺度研究方法原理第121-122页
     ·大岗山水电站岩体变形参数尺寸效应研究第122-127页
   ·岩体力学参数尺寸效应产生机理探讨第127-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结论第130-131页
   ·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45页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桩键结构加固阻滑机理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岩作用的岩体剪切特性试验与M-H-C耦合数值模拟